[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分离黑水虻蛹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50939.7 | 申请日: | 2013-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522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安新城;徐齐云;韩诗畴;叶静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刘明星 |
地址: | 5102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分离 黑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昆虫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分离黑水虻蛹的装置。
背景技术:
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是一种双翅目水虻科的昆虫,英文名称Black Soldier Fly,又称光亮扁角水虻,幼虫营腐食性,取食范围非常广泛,是自然界中碎屑食物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常见于农村的猪栏鸡舍附近,取食新鲜的猪粪和鸡粪。
黑水虻原产于南美的热带稀树草原,随后扩散至北美,二战后,随着人员与物资的广泛运输与流动,黑水虻迅速传播到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大部分地区,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安徽、河北、四川等地均有标本记录,是一种非常广布的常见昆虫。
虽然黑水虻与人类共栖了一千多年,但人类对于黑水虻的系统研究仅开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发达国家,由于集约养殖模式的推广造成严重的土地富营养化污染,而黑水虻正是作为一种可将禽畜粪便转化为昆虫蛋白的生物媒介昆虫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美国佐治亚大学C.Sheppard的研究小组对黑水虻的生物学特性、共栖微生物、人工饲养、安全性评估、营养价值及人工饲养方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并于2006年后被美国农业部批准,作为一种针对养殖废弃物的可持续管理模式在美国本地进行推广。
黑水虻作为固体有机废弃物的媒介昆虫是因为其具有非常独特的生物学优势,主要包括:
1.幼虫腐食性,成虫寿命短,虫体不携带病菌,不骚扰民居,不是任何形式的农业害虫或卫生害虫,具有天然的环境安全特性;
2.幼虫食性杂,取食量大,取食范围广泛,几乎可以取食所有软性的固体有机质,并且对食物中的盐、油、辣椒、调味品等不敏感;
3.喜好取食新鲜的有机质,因此固体有机废弃物不需要发酵处理;
4.抗逆性强,能够适应极为宽泛的环境条件;
5.成虫集中产卵、生活史可塑性强、周期长短适宜、明显的诱导趋性等特性使黑水虻的大量繁殖及生物处理工艺的可设计余地大、可操控性强;
6.营养价值丰富,富含具有开发潜力的生物活性成份,具有良好的经济预期。
Hale(1973)探讨了利用黑水虻替代鸡饲料配方中的豆粕粉的可行性。作者认为猪粪等畜禽粪便饲养的黑水虻能够用做鸡饲料添加剂。Newton等(1977)利用牛粪尿中收集的黑水虻幼虫干燥粉碎产品作为猪饲料添加剂,作者认为,黑水虻幼虫干粉的氨基酸、粗脂肪和钙含量都很高,是猪饲料的合适添加成分,但由于幼虫干粉中粗灰份、粗脂肪和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因此需要减少饲料中这些物质的添加量,并认为饲料中由幼虫干粉提供6%-8%粗脂肪,用豆粕补足所需添加的蛋白质,将是最合适的饲料。
Bondari和Sheppard(1981)利用鸡粪中收集的黑水虻幼虫,研究了幼虫单独、幼虫与高蛋白含量(45%)商品饲料混合、幼虫与低蛋白含量(30%)商品饲料混合等不同的处理,用于饲养斑点叉尾鮰(channel catfish)和罗非鱼(tilapia)的可行性,10周后测定的结果显示,这六种饲料对两种鱼的体重和体长具有相同影响,通过口味实验发现,消费者能够接受用黑水虻幼虫饲养的鱼。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可以用于鱼类的养殖。
St-Hilaire等(2007b)研究了利用猪粪饲养的黑水虻预蛹部分替代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饲料配方中的鱼粉和鱼油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利用家蝇蛹和黑水虻预蛹替代饲料中15%的总蛋白,对虹鳟鱼的饲料消费率没有负面影响,利用黑水虻脂肪可以减少38%的鱼油用量。
喻国辉等(2009)详细综述了黑水虻幼虫和预蛹的饲料价值研究进展。黑水虻幼虫含有42%~43%的干物质,干物质的粗蛋白含量为42%~44%,粗脂肪含量为35%,此外,还含有11%~15%的灰份,4.8%~5.1%的钙质和0.60%~0.63%的磷。黑水虻预蛹粗蛋白含量占干重的42%~44%,脂肪含量占28%~35%,此外,还含有14.6%的灰份,5%的钙和1.51%的磷(Newton et al.,2005)。
喻子牛和程萍针对黑水虻肠道微生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最新的研究进展还包括黑水虻消化酶、丝氨酸蛋白酶、大肠杆菌的消化作用、取食效率、生物柴油提取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总之,有关黑水虻的基础性研究正在增多,其在固体有机废弃物处理、饲料化、生物能源、抑菌蛋白等方面的潜在价值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未经广东省昆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509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