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51005.5 | 申请日: | 2013-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033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航祐;高下博文;冈野博幸;有山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41/00 | 分类号: | F25B41/00;F25B49/02;F24F11/02;F24F13/3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王诣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空调装置中提出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器具有在内部具备多个热交换器的分割构造,该空调装置由将各个热交换器和连接配管连接的回路构成,该连接配管设置有电磁阀,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闭,对流入的制冷剂的量进行调整,由此对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进行控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提出一种空调装置,其通过由流量可变机构使热交换器内部的制冷剂流路可变,相应于可变的外部负荷适当地对制冷或制热容量进行调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09/1224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2006-17060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技术,通过进行传热面积的控制和传热管外侧的热传递率的控制,而控制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该传热面积的控制是使向分割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入模式变化来实现,该传热管外侧的热传递率的控制是由风扇的风量控制来实现。
然而,当在热交换器中流通的制冷剂流量下降时,在由风扇的风量控制所实现的传热管外侧的热传递率的控制下,热交换量的变化量变小,使热交分割模式变化时的热交换量的变化变大。因此,存在不能产生所期望的热交换量这一问题。
另外,存在以下问题:在例如风扇的下限风量被设定,以该下限风量进行动作的情况下,即使因从装置外部流入的风、雨的影响等热交换量变得过大,由风扇的风量控制也不能使热交换量下降。
记载于专利文献2的技术,通过由流量可变机构使热交换器内部的制冷剂流路改变,使传热管内的传热面积阶段地变化,而进行热交换量的控制。
然而,在仅使传热管内的传热面积变化的方法中存在以下问题:在需要连续的热交换量的控制的情况下需要多个可变机构,增加成本,热交换器变成复杂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能使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成为所期望的热交换量的空调装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获得如下的空调装置,即使在热交换器中流通的制冷剂流量下降、由传热管外侧的热传递率的控制所产生的热交换量的变化变小,也能连续地对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进行控制。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和控制机构;该制冷剂回路至少具有压缩机、节流机构及热交换器,使制冷剂循环;该控制机构对上述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进行控制;上述热交换器具备对上述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传热面积(A)进行调整的传热面积调整机构;上述控制机构控制上述传热面积(A),从而控制上述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中,上述热交换器作为管内侧热传递率调整机构,具备旁通流路和流量调整机构;该旁通流路使流入该热交换器的上述制冷剂分支,绕过该热交换器;该流量调整机构连续可变地对上述旁通流路的流量进行调整;上述控制机构对上述旁通流路的流量进行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中,上述热交换器使作为上述热介质的空气与上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上述热交换器作为管外侧热传递率调整机构,具备将上述空气送向该热交换器的风扇;上述控制机构对上述风扇的送风量进行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技术方案,在第三技术方案中,上述热交换器使作为上述热介质的空气与上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上述热交换器作为上述管外侧热传递率调整机构,具备将上述空气送向该热交换器的风扇;上述控制机构对上述风扇的送风量进行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技术方案,在第一至第四技术方案中,上述热交换器被分割成上述制冷剂的流路不同的多个热交换器;上述热交换器作为上述传热面积调整机构,在上述多个热交换器的各自的流路上具备开闭阀;上述控制机构对上述各开闭阀的开闭进行控制,从而控制上述传热面积(A)。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传热管外侧的热传递率(αo)、传热管内侧的热传递率(αi)及传热面积(A)进行控制,能使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成为所期望的热交换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构造的图。
图4是对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处理能力的变化进行说明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510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