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52505.0 | 申请日: | 2013-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798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王良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正启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16 | 分类号: | H01H50/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实际上使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的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应用极为广泛。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继电器的不足是加工单件化,成本较高,体积重量大,使用寿命短,驱动功耗大,开关速度低。而国外使用的一些微机械继电器,对多回路触点的开合控制性还不能满足同步闭合,且线圈耗能较高,产品一致性差。同时,有些继电器在使用时还与被控制的电器元件并联或串联,继电器在工作状态下其吸合电流(即继电器产生闭合动作所需要的最小电流)或释放电流(即继电器产生释放动作所需要的最大电流)也在不断交替变化,而实际应用中,闭合电流远远大于释放电流,继电器的这种不稳定特性,往往对电路中的被控电器的正常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吸合电流往往要高出给定电流的1.5倍,才能确保继电器的正常工作,电磁线圈在高低变化的电流作用下,极易发热以致损毁线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解决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而公开的一种新型继电器。主要包括:线圈(1)、轭铁(2)、基板(3)、上支架(4)、触点保护件(5)、输入极板(6)、线圈插脚A(7)、线圈插脚B(8)、常闭触点插脚(9)、常开触点插脚(10)、加固板(11)、衔铁(12)、簧片(13)、动触点a(14)、动触点b(15)、常闭触点基板(16)、常闭触点(17)、常开触点基板(18)、常开触点(19)、铆钉(20)、输入极插脚(21)、正极连接线(22)、负极连接线(23);其特征在于:轭铁(2)穿过线圈(1)的圆心,底端镙接在基板(3)上,基板(3)是一长方形耐热材料注塑件,上支架(4)与触点保护件(5)一体成型,并通过轭铁(2)固置在线圈(1)的上方,其形状与基板(3)的形状相同;输入极板(6)与簧片(13)、输入极插脚(21)一体成型,输入极板(6)为长方形,在其上方弯折110°~115°后,形成簧片(13),靠近常闭触点基板(16)时形成长条状,在簧片(13)前端长条状的端部置有上下两个动触点a(14)动触点b(15),输入极板(6)通过铆钉(20)与加固板(11)铆置在一起,加固板(11)为长方形软磁性材料金属板,并通过输入极板(6)的输入极插脚(21)固置在基板(3)上,并凸出至基板(3)的底部,使加固板(11)内侧紧靠在上支架(4)的末端,衔铁(12)铆置在簧片(13)的底部,并置于轭铁(2)的上方,并与轭铁(2)保持一定距离,且靠近加固板(11)的一端置于加固板(11)的顶端,确保输入极板(6)和簧片(13)之间保持一定的弹力;线圈插脚A(7)、线圈插脚B(8)分别通过分别连接线(23)和(22)与线圈(1)的正负极连接,并插置在基板(3)上,其底端凸出基板(3)下方形成插脚,其插接在基板(3)上的位置较输入极插脚(21)偏内;常闭触点插脚(9)和常开触点插脚(10)均呈“7”形,其上端分别相对嵌置在上支架(4)的触点保护件(5)的凹槽内,形成上下重叠的平行状态,使常闭触点插脚(9)的横端部置于常开触点插脚(10)的横端部的上方,且在常闭触点插脚(9)的横端部设置向下的常闭触点(17),常开触点插脚(10)的横端部向上设置常开触点(19),常闭触点(17)与常开触点(19)上下相对并保持0.5~0.8cm的间隙,簧片(13)前端的动触点a(14)、动触点b(15)处于常闭触点(17)和常开触点(19)之间的间隙内,并在簧片(13)的弹力作用下动触点a(14)与常闭触点(17)处于常闭状态,动触点b(15)与常开触点(19)处于常开状态,常闭触点插脚(9)和常开触点插脚(10)的下端嵌置在基板(3)上,其末端凸出基板(3)形成插脚,输入极插脚(21)、线圈插脚A(7)、线圈插脚B(8)、常闭触点插脚(9)及常开触点插脚(10)既可以与基板(3)插接,也可以与基板(3)预埋注塑而成,基板(3)的边缘上部设置卡槽(图中未显示),当各部分组件组装完毕后,在真空状态下扣上塑料透明或不透明罩壳密封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正启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正启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525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轮对式工件的磁粉探伤机
- 下一篇:基于无线网络的矿用甲烷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