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轮胎水性画线色标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0533.7 | 申请日: | 2013-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50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广;赵宇晗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德瑞雅喷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C1/02 | 分类号: | B05C1/02;B05C11/1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李宁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轮胎 水性 画线 色标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画线的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轮胎水性画线色标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中国轮胎产量增长迅速,轮胎生产企业面临丰厚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美国、欧盟等国家开始设置更为严格的轮胎进口技术标准,社会市场对轮胎的清洁、环保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越来越显著。由于经济发展,在轮胎行业中,为了实现质量管理和质量跟踪,完善高效明了的仓储管理系统,轮胎产品也不断规范,需要在轮胎出品前画线标示其规格,各企业对轮胎胎面画线的品质需求也趋于重视。
但是,现有的轮胎画线方式具有如下缺点:
一、大多采用金属材质的色标轮,一方面容易划伤轮胎的胎面,不够便捷,另一方面,金属容易生锈,从而污染轮胎的胎面,缺乏美观;
二、现有的色标轮在生产过程中,容易漏出多余的漆料,没有进行回收,使得生产成本较高;
三、现有的色标轮大多画粗线标示,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使用更低成本的细线标示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为了保证轮胎行业标识质量,市场上急切需要一种可以更清晰,更美观,更实用的轮胎水性画线色标轮。因此,本发明人对此做进一步研究,研发出一种轮胎水性画线色标轮,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水性画线色标轮,不但可以快速画线,其标示具有较高的美观度,而且可以回收多余的漆料,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轮胎水性画线色标轮,包括底座、连接轴承和复合材质的齿轮;底座上具有螺旋接口、安装孔、回收槽和安装槽,回收槽位于安装槽的下方,安装孔位于安装槽的两侧,安装漆料瓶的螺旋接口连通安装槽;齿轮上具有轴承孔和尖齿,齿轮放置在安装槽中,齿轮一侧的尖齿外露于安装槽外,轴承孔与安装孔连通;通过连接轴承穿设在安装孔和轴承孔中,齿轮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在底座上;齿轮的轮面沿径向向尖齿的尖部凹陷形成阶梯面,安装槽顶部与齿轮的轮面形状相同并具有楔形面,阶梯面与楔形面对应设置。
进一步,齿轮可以由聚乙烯、聚甲醛、尼龙6、尼龙66、尼龙46、聚苯硫醚、聚芳醚酮和聚苯醚酮中的两种或者多种复合而成。
进一步,连接轴承由工程陶瓷材料制得。
进一步,在安装槽与回收槽的连接处设有导流斜面。
进一步,导流斜面与回收槽之间的角度为20°~30°。
进一步,导流斜面与回收槽之间的角度为25°。
采用上述方案后,将漆料瓶安装在底座的螺旋接口上,使齿轮涂抹上漆料,对轮胎的胎面进行画线,在齿轮滚动的过程中,通过特殊的结构设计,即齿轮轮面的阶梯面和安装槽的楔形面配合及回收槽的作用,把流出的多余漆料带回底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一、本实用新型采用复合材质的齿轮,具有高效耐磨,不生锈,自润滑的特点,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金属色标轮对胎面划伤和污染;
二、本实用新型在底座上设有回收槽,使在生产过程中漏出的多余漆料得以回收,减少漆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三、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采用尖齿,可以适用于细线标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底座和齿轮配合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齿轮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底座1 螺旋接口11
安装孔12 回收槽13
安装槽14 楔形面141
导流斜面142 连接轴承2
齿轮3 轴承孔31
尖齿32 阶梯面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轮胎水性画线色标轮,包括底座1、连接轴承2和复合材质的齿轮3。
底座1上具有螺旋接口11、安装孔12、回收槽13和安装槽14。回收槽13位于安装槽14的下方,安装孔12位于安装槽14的两侧,螺旋接口11连通安装槽14。在本实用新型中,螺旋接口11具有内侧螺纹,可以直接旋转在漆料瓶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德瑞雅喷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德瑞雅喷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05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