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磨减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1969.8 | 申请日: | 2013-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29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少光;刘沁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少光 |
主分类号: | F23C10/18 | 分类号: | F23C10/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杰 |
地址: | 325029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磨减磨 循环 流化床 锅炉 | ||
1.一种防磨减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若干形成炉膛水冷壁(1)的水冷壁管(11),所述水冷壁(1)上自下而上设有数道与所述水冷壁管(11)长度方向垂直的水平阻流梁(2),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阻流梁(2)在所述水冷壁(1)上的位置满足指数公式an+1-(L+1)a+L=0,其中,所述a为底数,所述n为所述水平阻流梁(2)的道数,所述L为密相区耐磨可塑料上沿(4)至炉膛出口(5)下沿的距离;
用数学牛顿割线法求得a值,舍去a=1的根,得到第一道水平阻流梁(21)离所述密相区耐磨可塑料上沿(4)的距离为a;第二道水平阻流梁(22)离第一道水平阻流梁(21)的距离为a2;第三道水平阻流梁(23)离所述第二道水平阻流梁(22)的距离为a3;依此类推,第n道水平阻流梁与第n-1道水平阻流梁的距离为a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磨减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L≤10米时,n取3~5道;10<L≤15米时,n取4~6道;15<L≤20米时,n取5~7道;20<L≤25米时,n取6~8道;L>25米时,n取7~9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磨减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L≤10米时,n取4道;10<L≤15米时,n取5道;15<L≤20米时,n取6道;20<L≤25米时,n取7道;L>25米时,n取8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磨减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阻流梁(2)在所述水冷壁(1)上的位置可向上或向下微调,其微调规律满足:
第n道水平阻流梁(2)的位置比按指数公式得出的标准位置每上移或下移1m,所述第n道水平阻流梁(2)的D尺寸将增大或减小10毫米、第n+1道水平阻流梁(2)的D尺寸将减小或增大10毫米;
所述D尺寸为与所述水冷壁(1)平行的,且与所述水冷壁管(11)相切的平面至所述水平阻流梁的远离所述水冷壁一端表面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磨减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D尺寸满足: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额定蒸发量≤130t/h时,D取40~45毫米;蒸发量为130~410t/h时,D取45~55毫米;蒸发量≥670t/h时,D取50~65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磨减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阻流梁(2)处于炉膛墙角处的部分由圆弧段阻流段(6)过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磨减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阻流段(6)以炉膛墙角处的竖直交线(E)为中心两侧各覆盖所述水冷壁管(11)3~5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磨减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阻流段(6)上端还形成一斜坡,所述斜坡由所述圆弧阻流段(6)上的各点向所述交线(E)上的同一点聚集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磨减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半径R为100~150毫米,所述斜坡相对于所述圆弧阻流段(6)上端的高度H为60~120毫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磨减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壁(1)上还设有数道沿所述水冷壁管(11)长度方向设置的竖直局部阻流梁(7)和/或数道沿垂直于所述水冷壁(11)长度方向设置的水平局部阻流梁,其中所述竖直局部阻流梁(7)设置在水平较强气流处,所述水平局部阻流梁设置在竖直较强气流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磨减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局部阻流梁(7)的横切截面呈梯形,且所述梯形的较长的底边嵌入所述水冷壁(1)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磨减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两腰与所述第一底边之间呈45~75°夹角。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磨减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局部阻流梁(7)设有两道,分居于炉膛口两侧的所述水冷壁(1)中心。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磨减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局部阻流梁(7)处于所述炉膛内位置最高的所述水平阻流梁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少光,未经刘少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196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