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包式消弧接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4382.2 | 申请日: | 2013-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515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戴丁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丁志 |
主分类号: | H01H50/44 | 分类号: | H01H50/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20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包式消弧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接通或切断高压电流电源的开关,具体涉及一种消弧接触器。
背景技术
接触器是一种为了控制向线路供电而装备的电器产品,其广泛应用于家用器具和工业制品中。近年来,随着电动车辆(如混合动力、燃料电池车辆等)的发展,接触器正在作为其电源开关而应用。
消弧接触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动铁芯推动推杆而使动触片与固定电极接触或断开,实现接通或切断高压电流电源,在动触片与固定电极分开的瞬间而在该两者之间会产生电弧,该电弧已由两磁钢产生的磁路(互为相反)及其本身的磁性进行引导(引到陶瓷体上)而消除、抵消,且直接导致固定电极外接电源为无极性的(即电源接入无极性要求,原技术是需要正确接入正、负极的),从而有效防止对接触器的内部元件造成损害,使用、安装更加方便。但其电磁构件包括铁芯、线圈、导磁支架和下导磁板,导磁支架及下导磁板以半包围式包住线圈及铁芯,导致漏磁现象发生,磁损耗较大、电磁利用率较低,从而影响了产品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磁损耗较小、电磁利用率高的全包式消弧接触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全包式消弧接触器,包括电磁构件、动铁芯、静铁芯、推杆、动触片、固定电极、外壳、陶瓷体,在该陶瓷体外、并在动触片的端部两外侧的对应位置处装有磁钢及磁钢架,其中电磁构件包括上导磁板、线圈和线圈架,在所述线圈的外围装有内铁圈,在所述线圈架下装有下导磁板,该内铁圈、下导磁板与上导磁板全包围着线圈及线圈架;所述动铁芯与静铁芯由铁芯外壳包着。
采用本发明后,由于上导磁板、内铁圈及下导磁板以全包围式整体包住线圈及线圈架,动、静铁芯则由铁芯外壳及上导磁板整体包围着,使得线圈、动静铁芯工作时漏磁量减小,磁损耗也较小,从而提高了电磁利用率,提升了产品质量,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全包式消弧接触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电磁构件与动、静铁芯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可知,本发明全包式消弧接触器,包括电磁构件、动铁芯19、静铁芯24、推杆20、动触片构件28、固定电极1(含输出端)、外壳2、陶瓷体4(该固定电极1装在外壳2与陶瓷体4上),在该陶瓷体4外、并在动触片构件28的端部两外侧的对应位置处装有磁钢6及磁钢架5(起到了固定磁钢及延伸磁路的作用,即该磁钢6、磁钢架5处在陶瓷体4与外壳2之间的陶瓷体4上),其中电磁构件包括上导磁板8、线圈11(即漆包线)和线圈架9,在所述线圈11的外围装有内铁圈12,在所述线圈架9下装有下导磁板14,该内铁圈12、下导磁板14与上导磁板8全包围着线圈11及线圈架9;所述动铁芯19与静铁芯24由铁芯外壳18包着。
动触片构件与固定电极分开瞬间产生的电弧由两磁钢产生的磁路及其本身的磁性进行引导(引到陶瓷体上)而消除、抵消。为了更好地消弧、灭弧,所述两磁钢6的放置为磁性互为同向排列(即两磁钢均为S/N极排列)。无论该接触器的固定电极的两个输出端分别接入外接电源的正极、负极或者负极、正极,当接触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电弧时,在两磁钢分别产生磁场的作用下,都会将电弧排向陶瓷体的两侧端,从而延长接触器的使用寿命。这里指的无极性就是说电源接入无极性要求。
其中,在该内铁圈12的侧边及上导磁板8的下方装有排气管10,用于对外壳内部的抽真空以及充填氢气、氮气等混合物。在静铁芯24、推杆20与动铁芯19之间装有返回弹簧23。在陶瓷体4与电磁构件的上导磁板8之间装有方框片7。在外壳2的底部装有底板16,该底板16与下导磁板14之间装有胶圈15。本发明应用于电动铰盘、绞车、叉车或电动汽车等需用高压大电流的电源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丁志,未经戴丁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43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产马铃薯的栽培方法
- 下一篇:手持式采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