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功率柴油机进排气挺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7816.4 | 申请日: | 2013-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394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赵华;滕超;胥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L1/14 | 分类号: | F01L1/14;F01M9/1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巫敏;钱成岑 |
地址: | 64130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功率 柴油机 排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功率柴油机进排气挺柱,尤其涉及一种带强迫润滑及冷却功能的大功率柴油机进、排气挺柱,属于柴油机配气系统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大功率柴油机均使用进、排气挺柱,通过进、排气挺柱驱动摇臂组件来控制柴油机的配气工作。而现有的进、排气挺柱采用溅油方式对工作部件进行润滑、冷却,即通过推杆、推杆头、挺柱、滚轮、滚轮轴、铜套等零件的运动来实现润滑油的飞溅,从而达到对挺柱的润滑、冷却。由于润滑油的飞溅不均匀、且飞溅过程与柴油机转速、润滑油储存量等都有较大关系,柴油机在工作过程中凸轮轴、铜套、滚轮等零件润滑、冷却差,易造成配气铜套、滚轮拉伤、咬死等情况的发生。并且,现有柴油机挺柱滚轮轴由于没有采用径向、轴向限位,在挺柱工作过程中易产生滚轮衬套与滚轮轴同向旋转,进而造成铜套咬死及滚轮轴的轴向窜动造成挺柱导套内孔导向面拉伤。
由于现有进、排气挺柱对工作部件润滑不均匀、冷却能力差,而随着市场对柴油机功率要求的不断提升及柴油机设计可靠性理念的加强,采用现有溅油方式的传统进、排气挺柱已不能保证配气机构的稳定工作,不能实现柴油机配气工作过程的可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功率柴油机进排气挺柱,解决现有进排气挺柱采用溅油方式对工作部件进行润滑、冷却,带来配气铜套、滚轮拉伤、咬死等情况易发生,挺柱导套内孔导向面易拉伤,以及柴油机功率不高、配气工作过程不够可靠的技术问题,从而能有效的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大功率柴油机进排气挺柱,包括挺柱导套、挺柱体和润滑通道,所述挺柱体装于挺柱导套内,且能在挺柱导套内上下滑动,所述挺柱体上部过盈配合设置一与柴油机进排气挺杆相连的球头,挺柱体下部配合设置一滚轮轴,滚轮轴的外圆上设有滚轮衬套,所述滚轮衬套的外圆上设有与与柴油机凸轮轴相接触的滚轮;在所述挺柱导套的侧面设有润滑油入口,所述润滑通道沿润滑油入口为起点,沿挺柱导套侧壁内部往下设置,穿过挺柱体后往下竖向设置进入滚轮轴,再往上设置,以滚轮轴、滚轮衬套及滚轮之间间隙处为终点。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挺柱导套的上端面设有与柴油机机体相连的工艺堵孔,在所述挺柱导套上端面设有与之配套的工艺堵孔螺钉。
作为进一步优选方式,所述工艺堵孔沿挺柱导套的端平面往下开设,润滑油入口与所述工艺堵孔垂直且相连通。
作为进一步优选方式,在滚轮轴的下方设有用于限制滚轮轴窜动的紧定螺钉。
本实用新型中各零件的作用如下:
润滑通道:在结构上对各零件之间的油路进行链接,采用压力油对配气挺柱零件进行强迫润滑、冷却,提高各零件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大功率柴油机进排气挺柱具备强迫式润滑、冷却的功能,根据柴油机配气凸轮轴工作过程,分别实现对进、排气挺柱各零件的润滑,滚轮轴的径向、轴向限位,进而达到进、排气挺柱、柴油机配气机构的稳定工作;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改变传统进、排气挺柱的溅油润滑、冷却方式,压力油的持续供给确保了各零件的润滑、冷却效果;
2、有效避免滚轮、滚轮轴拉伤,滚轮衬套咬死等质量问题的发生;
3、解决滚轮轴对挺柱导套的拉伤问题,保证柴油机配气机构零件的工作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大功率柴油机进排气挺柱的工作过程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工作过程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挺柱导套, 2-挺柱体, 3-滚轮衬套, 4-滚轮, 5-滚轮轴, 6-润滑油入口, 7-紧定螺钉, 8-球头, 9-工艺堵孔螺钉, 10-工艺堵孔, 11-润滑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相互排斥的特质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之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实施例而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78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的油底壳
- 下一篇:一种改进的扩大端部锚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