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转气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8418.4 | 申请日: | 2013-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61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红;赵新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世红;赵新海 |
主分类号: | F02M31/16 | 分类号: | F02M3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吴开磊 |
地址: | 842000 新疆维吾尔***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转气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油转气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社会对汽车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天然气作为能源动力的油转气汽车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油转气汽车是在传统汽油机汽车的结构基础上,新增加燃气系统。燃气系统包括有储气罐、气体输送、减压、控制系统以及气缸,储气罐中的高压气体通过气体输送系统进行逐级降压并传输至气缸中。启动油转气,进行燃烧源的转换需要一级减压阀处的发动机冷却液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够进行,因为油转气的温度检测点就设在这里,当此处循环液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油转气系统才会自动进行油转气,如果在监测点温度没有达到预定温度时通过踩油门强制转气会造成发动机抖动甚至熄火,所以必须等到自动转气。如此造成了油转气汽车必须依靠汽油启动,并在一级减压阀处发动机冷却液达到油转气所限定的最低温度后,才可以启动油转气操作,上述发动机冷却液升温的过程称之为热机。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冬季,天然气气体本身的温度较低,同时,通过气体输送系统的逐级降压,使得天然气温度进一步降低。如此 要求一级减压阀处发动机冷却液必须具备较高的温度才有可能实现油气转换,使得热机时间偏长。
综上所述,如何缩短油转气汽车的热机时间及提高油转气后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油转气汽车提供一种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油转气汽车,包括有发动机冷却液管、燃气管和气缸,所述气缸上安装有燃气进气管,还包括有加热管和连接套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发动机冷却液管连通;所述进气管套设于所述连接套管的两端;所述加热管与所述连接套管紧密接触;所述加热管与所述连接套管均为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管。
加热管与发动机冷却液管连通,在汽车刚启动时,整机的温度都比较低,此时发动机预热的热量优先传递给发动机冷却液管以供车内供暖和减压阀处对气体加热。此时发动机冷却液与水箱之间由限压阀隔开,从而保证发动机冷却液得到足够的热量而升温,发动机冷却液管中的热能能够传递至加热管的管壁上,使得加热管温度升高。加热管与连接套管紧密接触,加热管能够对连接套管进行加热,使得连接套管温度升高。如此,当低温燃气经过进气管进入到气缸前,能够与连接套管进行热交换,从而得到升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天然气进行预热,使其进入到气缸前气体自身温度升高,当短时间通过踩油门强制换气时发动机就不易抖动和熄火了。如此有效地缩短了预热时间,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 转气汽车能够较快地进行油气的转换。在转换成功后能够提供温度较高的燃气,从而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及动力性能。
在上述结构设计中,加热管与发动机冷却液管连通,通过热交换作用,能够对进气管中的天然气进行预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避免了强制转气时发动机抖动和熄火,如此有效地缩短了热机时间,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转气汽车能够较快地进行油气的转换。同时也提高了发动机的燃烧效果及动力性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单点式燃气系统中发动机冷却液管与进气管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多点燃气系统中发动机冷却液管与进气管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1和图2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为:
发动机冷却液管1;进气管2;加热管3;连接套管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1和图2,其中,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单点式燃气系统中发动机冷却液管与进气管之间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多点燃气系统中发动机冷却液管与进气管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转气汽车,该汽车既能够使用汽油作为动力能源,同时又能够使用天然气作为动力能源。由于汽油与天然气在自然状态下性状不同,即汽油为液态,天然气为气态,使得两种燃料的燃烧条件不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当天然气作为能源时,一级减压阀发动机冷却液必须达到设定的温度才能够进行油转气的转换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世红;赵新海,未经张世红;赵新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84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厨卫垃圾处理器上的粉碎装置
- 下一篇:绞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