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泡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8475.2 | 申请日: | 2013-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86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涂名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涂名超 |
主分类号: | A47G19/16 | 分类号: | A47G19/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泡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泡茶器具,尤其是一种可以控制泡茶时间的泡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品茶饮茶越来越关注饮茶质量,但泡一杯好茶决定于水温,更重要的是掌握好泡茶的时间,而时间就控制了茶水浓度和淡度等品质。非专业人员很难掌控泡茶的时间,现有专业、非专业冲泡茶具均由人为守候掌控,把握好泡茶时间来控制茶水分离。若没掌握好泡茶时间,往往一杯好茶泡成烂茶。
目前中国专利号:CN02349775A,专利名称为:一种新型茶杯,其结构中设置了定时蜂鸣报警提醒装置,其缺点还是要人为动手控制茶水分离。
综合上述技术缺点,提供一种全自动时控泡茶杯,可针对不同种类茶叶设定泡茶时间,茶叶、茶水自动分离,不需人为手动控制茶叶分离,以达到茶水浓淡适宜、保质饮茶的目的,以免拿捏不当或疏忽造成茶叶过度浸泡而影响茶水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泡茶装置,可以自动控制泡茶的时间,这样可以根据茶叶品种的不同需要制作出口味良好的茶。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采用 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泡茶装置,包括茶壶盖、茶壶本体,所述茶壶盖连接茶壶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壶盖上设置有定时控制器,所述定时控制器通过连杆与匹配在茶壶盖内壁的滤茶内筒连接。
在一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茶壶盖包括封盖、主盖、侧封片,所述主盖固定在茶壶本体的瓶口,所述封盖设置于主盖顶部的凹槽内,所述定时控制器固定于主盖的侧面,所述测封片固定于定时控制器的外表面,所述主盖下方具有主盖筒,用于容纳滤茶内筒。
在以上优选实施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主盖通过螺纹连接或扣接的方式固定在茶壶本体的瓶口。
在另一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定时控制器包括定时器旋钮柄、侧封片上的分度指示表、主轴、连杆,所述定时器旋钮柄连接主轴,所述主轴穿过于主盖侧壁的轴孔并伸入于主盖筒内且垂直连接连杆,所述连杆的末端具有凸起的轴柱,所述连杆通过轴柱连接着滤茶内筒。
在又一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滤茶内筒包括筒身、滤筒盖、弹簧顶杆机构;所述滤筒盖通过螺钉连接筒身的开口处,滤筒盖可以绕螺钉旋转开盖;沿筒身的外壁设置有弹簧顶杆机构,所述弹簧顶杆机构包括顶杆腔体,顶杆腔体内设有顶杆、弹簧腔体,弹簧腔体内设弹簧,所述顶杆穿过于顶杆腔体内的弹簧腔体,及弹簧腔体内的弹簧,伸出于顶杆腔体,并顶在滤筒盖的锥孔内固定,顶杆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顶在滤筒盖相应的锥孔中,滤筒盖就被锁住;所述滤茶内筒的筒壁上端开有长方通槽,所述定时控制器通过凸起的轴柱嵌入在长方通槽内 与滤茶内筒连接。
在以上所述各实施方案中,所述滤筒盖上开有滤孔,用于茶叶与水分离。
在以上所述各实施方案中,所述主盖筒内壁与滤茶内筒筒身外壁之间设有导向凸筋和滑槽,所述滑槽与导向凸筋相匹配,用于引导滤茶内筒沿着主盖筒内壁升降滑行。
侧封片上的分度指示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旋转定时器旋钮柄,从起点至终点或所需要的时间段标记处,滤茶内筒下降入杯内,泡茶开始,定时器旋钮柄按刻度渐渐倒回起点,并带动连杆180°旋转移动达到上下运动,连杆的轴柱带动滤茶内筒逐渐上升,脱离杯内的水,当手柄箭头指示起点时,滤茶内筒被升回主盖筒内,即茶叶茶水分离状态。
作为上述所有实施方案的替换实施方案,所述泡茶装置的茶壶本体可以是茶杯本体。
本实用新型主要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可以方便地控制泡茶的时间,从而泡制出口味良好的茶;其二、方便快捷,实用;其三、结构简便,实用性高,且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装配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指示浸泡状态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指示浸泡状态示意图的B-B向剖视图。
图4是图2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指示浸泡状态示意图的C-C向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指示茶叶分离状态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指示分离状态示意图的B-B向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定时控制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茶壶盖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滤茶内筒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滤茶内筒开盖状态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弹簧顶杆机构F-F向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涂名超,未经涂名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84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