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动阀的锁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71819.5 | 申请日: | 2013-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23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赵俊良;郭亚;赵力强;徐许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沙洲船用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5/00 | 分类号: | F16K35/00;F16K37/00 |
代理公司: | 张家港市高松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9 | 代理人: | 孙高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动阀 锁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动阀的锁定装置。
背景技术
一些用于特定设备(如船体、水下作业设备)上的机械阀门通常由气缸控制打开或关闭,且阀门在开启或关闭后需要将阀门锁定,以防止阀门在意外情况下突然改变开关状态,而影响相关设备的正常工作,甚至造成人员及财产损失。使用普通气缸或常规机械装置进行锁定时,需要对锁定气缸或常规机械装置与被控阀门的气缸进行单独控制,所需的气体管路较多,且无法实现锁定气缸与被控阀门的气缸直接联动,需外加控制电路元器件,使得整体结构复杂庞大,制造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与被锁定的气动阀联动且使用安全可靠的气动阀的锁定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气动阀的锁定装置,包括设在气动阀阀杆上的定位轮、以及设置在定位轮两侧的左气缸和右气缸,定位轮上设有两个呈90°夹角的定位槽,左、右气缸都包括缸体、缸盖、设置在缸体内的活塞、以及与活塞连接并穿出缸体的活塞杆,活塞与缸盖之间设有复位弹簧;左气缸上靠近活塞杆一侧的缸体上设有左进气口,另一侧缸体上设有左排气口,左缸体上还设有左输气口,左输气口随活塞的运动可分别与左进气口或左排气口相连通,左输气口通过管道与气动阀的关闭进气口相连通;右气缸上靠近活塞杆一侧的缸体上设有右进气口,另一侧缸体上设有右排气口,右缸体上还设有右输气口,右输气口随活塞的运动可分别与右进气口或右排气口相连通,右输气口通过管道与气动阀的开启进气口相连通,气动阀打开后左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卡在定位轮一定位槽内,气动阀关闭后右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卡在定位轮另一定位槽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用在液体环境中的气动阀的锁定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左排气口和右排气口通过管路相连通,所述左气缸的缸体上设有左回气口,左回气口通过设有单向阀的管路通向左输气口;右气缸的缸体上设有右回气口,右回气口通过设有单向阀的管路通向右输气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方便的气动阀的锁定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左、右气缸的缸体为双联缸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用在液体环境中的气动阀的锁定装置的具体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左排气口和右排气口间设有外接管路,所述左回气口通过设有单向阀的外接管路通向左输气口;所述右回气口通过设有单向阀的外接管路通向右输气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用在液体环境中、且能优化与被锁定阀门的整体气路结构的气动阀的锁定装置的具体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双联缸体上设置有连通左排气口和右排气口的连接孔。
所述左回气口与左输气口相连通,左回气口内设有通向左输气口的单向阀;所述右回气口与右输气口相连通,右回气口内设有通向右输气口的单向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紧急情况下可手动开启气动阀的锁定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活塞上靠近缸盖的一侧设有穿出缸盖的拉杆。
所述拉杆端部活动铰接有手柄,手柄通过滑套及销轴设置在拉杆侧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总控制台能显示气动阀门开关状态的气动阀的锁定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气动阀阀体上设有用于将气动阀开关状态传递至总控制台的微动开关,所述气动阀阀杆上设有驱动微动开关的凸轮。
所述定位槽与定位轮最大外圆以渐开线圆滑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沙洲船用阀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沙洲船用阀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718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