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汽车充电站双母线筒体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75872.2 | 申请日: | 2013-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057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席建东;曾鸣;王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华江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5/04 | 分类号: | H02G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奚衡宝 |
地址: | 2252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充电站 母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站配电系统用双母线筒体,尤其是吊装、充气方便及安全稳定可靠的双母线筒体。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充电站是为电动汽车充电的站点,与现在的加油站相似。随着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战略和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国务院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必将成为今后中国汽车工业和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然而,电动汽车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电动汽车充电站则是主要环节之一。
电动汽车取代传统汽车,看上去还很遥远,但各大相关央企已开始为此谋篇布局。如果电动汽车普及,电动汽车充电站将会是这条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已经将电动汽车充电站作为战略重点。两大电网公司要在电动汽车条件未成熟时就大规模全国布局电动汽车充电站,主要是瞄准了未来电动汽车的大发展,而建设充电站的投资并不大,比建设智能电网的变电站投入要低很多,技术含量也不高,先期大规模投入难度很小。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潜在机会开始受到重视,电动车充电站作为电动车的基础设施,其潜在价值必然在电动汽车市场启动之前爆发。
在中国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发展是必然的,抢占先机也是企业的制胜之道。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家大力倡导,各企业蠢蠢欲动,电动汽车势必会取代传统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而电动汽车充电站网则无法短期内建成,主要原因是给电动汽车快速充电需要瞬时强大的功率电力,以达到快速充电目的,常规电网无法满足,必须要建专用充电网络,而且电动汽车充电站多在繁华区域建设,配电系统、充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容忽视。充电站断路器与智能电网的断路器不同,一是小型化、集约化、智能化、瞬时功率强大的要求,二是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要求更高。
本实用新型正是看准电动汽车发展的必然性着手研发,现有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双母线筒体,因体型和重量原因,原设计未设置吊装孔,在设备安装过程中吊装不方便,靠提拉外表面起吊,经常造成外表面镀漆层的损坏,安装后需要重新补喷油漆;筒体上未设置固定的SF6气体充入位置,需在密封盖板上开出充气孔,设备安装后充气不方便;固定座板安装属于水平面固定,需在设备下侧将螺钉打入固定螺孔中,安装极不方便;整体无加强结构,结构稳定性且耐压性差。因此,影响整套设备的安装及安全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双母线筒体“吊装不方便且吊装时外表面镀漆层易损坏、SF6气体充入不方便、固定安装操作不便、结构稳定性及耐压性差”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站用双母线筒体,不仅提高了结构强度、耐压性,而且吊装便捷,SF6气体充气操作方便,安装固定操作简单易行,同时可加工处三种不同的固定座板,适用不同设备安装环境的需求。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在筒体外表面设置加强筋,并在筒体上设置SF6充气孔结构,筒体法兰根部设置有吊装孔。
所述加强筋的设置方式为:筒体外圆面设置两条分布位于侧法兰筒体两侧的环形加强筋,另外设置四条均布纵贯主筒体外表面的直线形加强筋带,形成十字交叉的加强筋结构。
SF6充气孔上设单向充气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地进行吊装、固定安装,设备安装效率提高了25%,便于SF6气体充入和补充,同时提高了结构稳定性和耐压性,破坏性试验压力达50kgf以上,耐压性提高了40%。该套设备安装操作方便,结构稳定,质量可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形图。
图4为图2的A-A视图。
图中1为筒体、2为吊装孔、3为环形加强筋、4、5为直线形加强筋、6为SF6气体充气孔、7为SF6气体单向充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在筒体1外表面设置加强筋,并在筒体1上设置SF6充气孔6结构,筒体法兰根部设置有吊装孔2。
所述加强筋的设置方式为:筒体1外圆面设置两条分布位于侧法兰筒体两侧的环形加强筋3,另外设置四条均布纵贯主筒体1外表面的直线形加强筋带4、5,形成十字交叉的加强筋结构。
SF6充气孔6上设SF6气体单向充气阀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华江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华江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758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