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用门内饰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77648.7 | 申请日: | 2013-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25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富永真司;三户夏树;棚冈保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3/02 | 分类号: | B60R13/02;B60R7/04;B60R19/4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用门内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门内饰。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用门内饰,公知有设有门兜(door pocket)的结构(下述专利文献1)。在下述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门内饰中的车厢外侧的表面,且是在门兜(与专利文献1的门兜用开口相对应)的车辆后侧,配置有能够吸收侧方碰撞时的冲击的冲击吸收体(冲击吸收垫)。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77517号公报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在门兜的车辆后方配置有冲击吸收体,因此无法向车辆后方延长门兜。即,由于限制了门兜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存在难以确保门兜的收纳空间的大小这样的问题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基于上述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冲击吸收性能的同时进一步扩大门兜的收纳空间的车辆用门内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从车厢内侧安装于车辆用门板的车辆用门内饰,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用门内饰包括内饰板和从车厢外侧安装于上述内饰板的门兜,上述门兜包括:底壁部,其构成该门兜的底部;相对壁部,其与上述内饰板的车厢外侧面相对配置;门兜立壁部,其从上述相对壁部的周端部向上述内饰板立起,该门兜的收纳空间至少由上述底壁部、上述相对壁部、上述门兜立壁部以及上述内饰板构成,而且,上述门兜包括第1延伸设置壁部和第2延伸设置壁部,该第1延伸设置壁部从上述门兜立壁部的上述内饰板侧的端部沿上述内饰板的上述车厢外侧面延伸设置,该第2延伸设置壁部从上述第1延伸设置壁部的延伸设置端向上述车辆用门板延伸设置,上述第2延伸设置壁部的上述车辆用门板侧的端面配置于比上述相对壁部的上述车辆用门板侧的面靠近上述车辆用门板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侧方碰撞时导致配置于车辆用门内饰(进而,门兜)的车厢外侧的车辆用门板向车厢内侧移动的情况下,车辆用门板与第2延伸设置壁部的车辆用门板侧的端面相抵接。由此,当第2延伸设置壁部的车辆用门板侧的端面被门板按压时,第2延伸设置壁部变形。由此,能够吸收侧方碰撞时的冲击。
即,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对门兜添加冲击吸收功能,也能够废除以往设置于车辆用门内饰的冲击吸收材料。因此,能够将门兜延伸至门内饰的车辆后部(以往,设有冲击吸收体的部位),能够进一步扩大该门兜的收纳空间。
在此,第2延伸设置壁部的车辆用门板侧的端面配置于比相对壁部的车辆用门板侧的面靠近门板侧的位置。因此,在侧方碰撞时,车辆用门板在与相对壁部相抵接之前先与第2延伸设置壁部相抵接。由此,在侧方碰撞时,能够在较早的阶段进行冲击的吸收,能够进一步提高冲击吸收性能。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设计阶段中适当地变更第2延伸设置壁部的结构,能够控制侧方碰撞时的第2延伸设置壁部的变形,也能够进行冲击吸收性能的调整。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车辆用门内饰具备连结上述第2延伸设置壁部与上述门兜立壁部的连结肋。
在侧方碰撞时,若第2延伸设置壁部易于变形,则存在有因无法充分地吸收侧方碰撞时的冲击而导致冲击吸收性能下降的隐患。于是,在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连结第2延伸设置壁部与后壁部的连结肋。由此,能够某种程度地抑制第2延伸设置壁部的变形,能够更加有效地吸收冲击。另外,采用这样的设有连结肋的结构,通过在设计时调整连结肋的结构(例如,肋的长度、形状等),能够容易地调整第2延伸设置壁部的变形的难易度,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冲击吸收性能。
另外,可以是,上述第2延伸设置壁部具有:壁部主体部,其从上述第1延伸设置壁部向车厢外侧延伸;弯曲部,其从上述壁部主体部的延伸设置端起延伸,以与上述车辆用门板相对配置的方式相对于上述壁部主体部弯曲;立起设置肋,其从上述壁部主体部立起设置,并与上述弯曲部相连结。
通过具有这样的立起设置肋,能够某种程度地抑制壁部主体部和弯曲部的变形,能够更加有效地吸收冲击。另外,通过在设计时调整立起设置肋的结构(例如,肋的长度、形状等),能够容易地调整第2延伸设置壁部的变形的难易度,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冲击吸收性能。
另外,可以是,在上述第1延伸设置壁部设有安装于上述内饰板的安装部。
通过将第1延伸设置壁部安装于内饰板,能够更加可靠地相对于内饰板对第1延伸设置壁部、进而对从第1延伸设置壁部延伸设置的第2延伸设置壁部进行定位。由此,能够抑制侧方碰撞时导致第2延伸设置壁部的位置产生偏移的情况,能够更加可靠地在内饰板的预定的位置处吸收冲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纺织株式会社,未经丰田纺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776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