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薄高效的双极膜电渗析隔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81639.5 | 申请日: | 2013-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17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利祥;沈江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赛特膜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61/50 | 分类号: | B01D61/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薄 高效 双极膜 电渗析 隔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渗析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超薄同时具有更好密封效果的超薄高效的双极膜电渗析隔板。
【背景技术】
电渗析利用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来分离不同的溶质粒子(如离子)的方法称为渗析。在电场作用下进行渗析时,溶液中的带电的溶质粒子(如离子)通过膜而迁移的现象称为电渗析。利用电渗析进行提纯和分离物质的技术称为电渗析法,它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最初用于海水淡化,现在广泛用于化工、轻工、冶金、造纸、医药工业,尤以制备纯水和在环境保护中处理三废最受重视,例如用于酸碱回收、电镀废液处理以及从工业废水中回收有用物质等。
而隔板在电渗析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实际应用中采用一百对或者几百对交换膜即隔板实现提高效率的目的。
中国专利CN201565259U,提供了一种防内外漏、防漏电的双极膜渗析隔板,其包括板框体、布水流道、导液孔、板心隔接并于板框体的内腔贯通,在板框体的一端各有圆形导液孔有3个,板框体内腔布一张板心隔。该装置解决现有技术加工不平整,容易破损防渗漏阻力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渗析效率。
但是采用上述的隔板由于其导流孔分布不合理,同时隔板的涂层厚度相对较厚实际导致隔板内密封效果较差,相对电渗析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薄高效的双极膜电渗析隔板,该装置采用更薄的涂层,同时合理分布导流孔,增加导流通道,从而比现有隔板提高电渗析效率20-30%,另外因为隔板更薄使隔板间的密封性更好,防止内漏产生。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电渗析装置的隔板电渗析效率,同时如何提高隔板密封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薄高效的双极膜电渗析隔板,其采用矩形框体,框体底层为交换膜层,表层在交换膜层四周为宽度5mm-15mm的交换树脂聚合物涂层,在框体四周均匀分布有至少5-15个导流孔,在隔板上下两端的每导流孔间隔开有弧形开口,该弧形开口连接有一喇叭形导流通道。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超薄高效的双极膜电渗析隔板,其特征是,所述的交换树脂聚合物涂层厚度为0.01-0.05mm。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超薄高效的双极膜电渗析隔板,其特征是,所述的框体上下两端各为3-8个导流通道,并且其与交换膜层平面连接处为喇叭开口。
本产品应用电渗析装置中,通过几十对甚至几百对叠加,因为本产品交换树脂聚合物涂层厚度变薄,那么相对隔板间密封效果更佳,从而防止内渗漏问题。而多个喇叭形的导流孔导流从而使电渗析效率比现有技术提高20-30%。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本隔板交换树脂涂层相互之间更好密封,防内漏,应用在电渗析中效率更高。
为使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技术内容,详见本实用新型附图和实施方式,然而所附图式仅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展开图;
图中,1-交换树脂聚合物涂层;2-导流孔;3-弧形开口;4-导流通道;5-交换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如图1所示的一种超薄高效的双极膜电渗析隔板,其采用矩形框体,框体底层为交换膜层(5),表层在交换膜层(5)四周为宽度5mm-15mm的交换树脂聚合物涂层(1),在框体四周均匀分布有至少5-15个导流孔(4),在隔板上下两端的每导流孔间隔开有弧形开口(3),该弧形开口(3)连接有一喇叭形导流通道(4),交换树脂聚合物涂层(1)厚度为0.01-0.05mm,框体上下两端各为3-8个导流通道(4),并且其与交换膜层(5)平面连接处为喇叭开口。
本产品应用电渗析装置中,通过几十对甚至几百对叠加,因为本产品交换树脂聚合物涂层厚度变薄,那么相对隔板间密封效果更佳,从而防止内渗漏问题。而多个喇叭形的导流孔导流从而使电渗析效率比现有技术提高20-30%。
然而上述仅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依照上述实施例所作各种变形或套用均在此技术方案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赛特膜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赛特膜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816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方便监控的卧式叶片混料机
- 下一篇:一种玻璃窑脱硝除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