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脉冲产生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87190.3 | 申请日: | 2013-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92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马胜前;刘娟芳;马智峰;杨阳;冉兴萍;郭倩;梁梦依;常文娟;胡玫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K3/78 | 分类号: | H03K3/78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李琪 |
地址: | 73007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脉冲 产生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涉及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中用来产生所需单脉冲的电路,特别涉及一种单脉冲产生电路。
背景技术
单脉冲就是只有一个脉冲电压的信号,即电压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一段时间后又快速下降,如果该脉冲只有一个的话,就是单脉冲。脉冲信号的形状有矩形、三角形、锯齿形、钟形、阶梯形和尖顶形等,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矩形脉冲。要说明一个矩形脉冲的特性可以用脉冲幅度Um、脉冲周期 T或频率f、脉冲前沿tr、脉冲后沿tf和脉冲宽度tk来表示。如果一个脉冲的宽度 tk= T/2,那么它就是一个方波脉冲。脉冲电路的特点是脉冲电路中的晶体管是工作在开关状态的。大多数情况下,晶体管是工作在特性曲线的饱和区或截止区的,所以脉冲电路有时也叫开关电路。获取矩形脉冲波形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各种整形电路将已有的周期性变化波形变换为符合要求的矩形脉冲。而实际操作中,采用整形方式获取脉冲波形是比较复杂的。另一种则是利用各种形式的多谐振荡器电路直接产生所需要的矩形脉冲。但现有的多谐振荡器电路普遍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抗干扰能力弱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抗干扰能力强、功耗小的单脉冲产生电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脉冲产生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分频控制电路、脉冲处理电路和脉冲提取电路,分频控制电路、脉冲处理电路和脉冲提取电路分别与主控电路相连接,分频控制电路与脉冲提取电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单脉冲产生电路摆脱传统产生脉冲电路的束缚,采用简单的数字逻辑电路芯片,对连续的数字逻辑信号进行处理,并实现对单脉冲信号的提取;可以产生所需的单个正脉冲、负脉冲或者周期脉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波形提取灵活,不易产生自激振荡;在测量和控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单脉冲产生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单脉冲产生电路中分频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单脉冲产生电路中脉冲处理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单脉冲产生电路中波形提取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 5是本实用新型单脉冲产生电路中主控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 6是本实用新型单脉冲产生电路的程序流程框图。
图1中:1.分频控制电路,2.脉冲处理电路,3.脉冲提取电路,4.主控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单脉冲产生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分频控制电路1、脉冲处理电路2和脉冲提取电路3,分频控制电路1、脉冲处理电路2和脉冲提取电路3分别与主控电路4相连接,分频控制电路1与脉冲提取电路3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单脉冲产生电路中的分频控制电路1,如图2所示,包括第一触发器U4和第二触发器U5,第一触发器U4和第二触发器U5均为双D型触发器74ALS74,其最大允许输入的时钟频率为80MHz,属于TTL类型的集成电路。第一触发器U4的第4引脚、第二触发器U5的第10引脚和第二触发器U5的第12引脚分别接+5V电源;第一触发器U4的第2引脚分别与第一触发器U4的第6引脚和第二触发器U5的第11引脚相连接;第一触发器U4的第1引脚和第二触发器U5的第13引脚分别与主控电路4相连接,即第一触发器U4的第1引脚和第二触发器U5的第13引脚分别与控制端CX4连接;第一触发器U4的第3引脚与第二与非门U3的第6引脚相连接,第二与非门U3的第4引脚、第二与非门U3的第5引脚和第一与非门U2的第10引脚分别与脉冲处理电路2相连接;第一与非门U2的第9引脚和第二触发器U5的第8引脚相连接;第一与非门U2的第8引脚与第一异或门U1的第3引脚相连接,第一异或门U1的第2引脚接主控电路4,第一异或门U1的第1引脚接输入信号。第一异或门U1采用异或门74ALS8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师范大学,未经西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871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