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腔整体式滴灌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88447.7 | 申请日: | 2013-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068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吴争光;董文楚;李泰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5/02 | 分类号: | A01G2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72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整体 滴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水灌溉器材,特别是一种双腔整体式滴灌带。
背景技术
滴灌带和微喷带作为两种先进的节水灌溉器材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其各自的优点也被广大用户所认可。比如滴灌带可以在大田覆膜条件下应用,出水均匀性好,其铺设长度可以达到100多米,适用范围广。微喷带在进行水肥一体化灌溉时,灌水后可以通水冲洗,抗物理堵塞和化学堵塞性能非常好,真正做到了施肥和灌水同步进行,方便操作而省工,同时微喷带可以重复利用。
目前滴灌带和微喷带的专利种类比较多,诸如滴灌带专利CN201192667Y、CN201938158U和CN202238390U等,微喷带专利CN202185366U、CN202153907U和CN202006143U等,虽然有各自的优点,但是均不能将滴灌带和微喷带的优势结合起来。在大田中进行水肥一体化灌溉时,滴灌带比微喷带容易堵塞,对使用的肥料质量要求比较高,而微喷带的铺设长度增加时,灌水均匀性降低,且喷水方式只适应密植作物,对很多大田作物不适用。虽然滴灌带专利CN201718274U和CN201119332Y采用的是双管腔结构形式,可以适应变化的水压,输水通道在堵塞情况下可以膨胀而增大过流面积,不至于断流,但是仍然不能消除堵塞物,不能保证出水均匀性,滴灌带更不能重复利用。因此这两种专利还是不同时具备滴灌带和微喷带的优势。
因此,一种抗堵塞性能好、出水均匀性好、有较长铺设长度并且可以重复利用的滴灌带就被提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应用的滴灌带和微喷带各自的优点,提出一种
将滴灌带和微喷带两者优点相结合的双腔整体式滴灌带。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双腔整体式滴灌带由输水腔和配水腔组成。其特征在于,输水腔的直径比配水腔的直径大,输水腔通过压边与配水腔相连接,压边内布设有等间距的输水孔,配水腔内镶有锐角转折式消能滴头。
而且,输水孔的直径为0.3~0.5mm。
而且,消能滴头由进水口、锐角转折式消能流道、线性出水口组成。
而且,进水口宽度为0.5~0.8mm,进水口个数为3~5个。
而且,锐角转折式消能流道的转角θ为30度,消能流道的宽度和深度均大于0.5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滴灌带由输水腔和配水腔组成,输水腔直径比配水腔直径大,输水和配水分离。输水腔的直径大,水头损失小,水流速度大,而配水腔则相反,需要较大的能量损失,才能保证出水均匀性,所述双腔结构符合滴灌带性能要求和水力学特点。
输水腔和有输水孔的压边组合结构类似于微喷带,大于输水孔直径的堵塞物被截留在输水腔里面,灌水之后可以输水冲洗,因此保留了微喷带的抗堵塞优点。
配水腔是贯通的,将输水孔喷出来的水汇集后进行重分配,保证出水均匀性。灌水结束后,可以灌水冲洗排出堵塞物,防止堵塞。特别是进行水肥一体化灌溉后,传统滴灌带容易造成化学堵塞,灌入溶解液后也不容易排出,而采用贯通的配水腔后可以直接排出化学沉淀,保证滴灌带可以重复利用。
消能滴头的进水口宽度以及消能流道的宽度和深度均比输水孔直径大,可以排出进入配水腔的堵塞物。
经过加工样件试验证明,消能流道采用30度转角比45度和60度的转角消能效果要好。所述滴灌带的消能流道采用30度转角具有很好的消能效果,保留了传统滴灌带的消能优势,满足出水均匀性要求,而且方便加工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双腔整体式滴灌带外形;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B-B处的断面放大图;
图4是图2中C-C处的断面放大图;
图5是图2中D-D处的断面放大图;
图6是滴灌带消能滴头结构放大图;
图7 是图6中消能流道的放大图
其中, 1为输水腔,2为压边,3为配水腔,4为输水孔,5为消能滴头,6为消能滴头的进水口,7为消能滴头的消能流道,8为消能滴头的线性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未经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884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针机后拖轮提升机构
- 下一篇:一种缝合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