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测点同步提供静风压实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1973.2 | 申请日: | 2013-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39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戴益民;刘也;吕卫华;闫旭光;詹国伟;王相军;李永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L15/00 | 分类号: | G01L15/00 |
代理公司: | 湘潭市汇智专利事务所 43108 | 代理人: | 宋向红 |
地址: | 4112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测点 同步 提供 风压 实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要用于所有建、构筑物或大跨桥梁、海洋平台等结构在暴风疾雨的台风等极端风气候环境下,有效监测多测点表面风压、同步提供静风压的实测装置。
背景技术
多测点同步提供静风压实测装置是一类利用风压传感器更精确监测实测风场结构表面风压的辅助装置。结构表面风压实测需要布设很多测点,为精确掌握台风对结构的作用,结合风压传感器的特点,首先需要为压力传感器的静风压入口同步提供与实测地密度与湿度一致的静态环境。国内对工程结构风夹雨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方向很有前瞻性,要精确掌握在暴风疾雨的台风等极端风气候环境下风夹雨对结构受力的影响,有必要为众多测点提供同步静态风环境,而国内外同类产品的研究装置较少,所以开发本项技术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气流收集盒将收集的静态气流通过三通同步传递给所有测点的风压传感器的实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该多测点同步提供静风压实测装置,它包括一个其上表面埋置与监测地水平面平齐的方形气流收集盒,所述气流收集盒的上表面中心开有一圆孔,其余面密闭,在其一侧面的中心开孔并密封安装有一根连接钢管,连接钢管通过连接塑管串连有数个钢化玻璃三通,各钢化玻璃三通分别与各风压实测传感器的静风压进风口联通。
更具体地说,所述气流收集盒由钢板焊接而成,其上、下表面为正方形。
为将雨水自然引出,所述气流收集盒的下表面中心也开有一圆孔,其面积与气流收集盒的上表面中心的圆孔面积相同。
本实用新型通过气流收集盒上表面埋置与监测地水平面平齐、下表面开设圆孔将雨水自然引出,气流收集盒可简单预埋在实测地并可以简单固定保证气流收集盒上表面与实测地水平面平齐,以防止疾风对测点风压传感器提供动风压从而影响实测精度。气流收集盒上表面圆孔收集的气流通过连接塑管引向钢化玻璃三通,钢化玻璃三通连接各个风压实测传感器,将与监测地露天空气气流密度、湿度与温度等一致的静态气流提供到风压实测传感器的静风压口,确保风压实测传感器对所监测的表面风压同步精确监测。实际投入使用时,气流收集盒上、下表面开孔面积按同步监测表面风压的测点域确定,根据具体需要选用气流收集盒及连接塑管的材料与尺寸,并根据实测结构表面风压测点的数量多少确定气流收集盒侧面中间开孔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所占空间也不大,成本低,易于控制且精度高,工作原理清晰,实测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见图1,本实施例包括方形气流收集盒1,为确保气流收集盒1精确收集到没有动力效应的静态风流体,气流收集盒1的上表面埋置与监测地水平面平齐,实际应用中,其上表面埋置高度与地表面平齐。气流收集盒1的上表面中心开有圆孔101,通过圆孔101收集实测环境气流;气流收集盒1的下表面中心也开有一圆孔,其面积与气流收集盒1的上表面中心的圆孔101面积相同,半径为r,该圆孔将雨水自然引出。从图中可见,气流收集盒1由钢板焊接而成,其上、下表面为正方形,上、下表面边长为b,气流收集盒1高度为a。气流收集盒1的其余面密闭,在气流收集盒1右侧面的中心开孔并密封安装有连接钢管2,连接钢管2通过连接塑管3串连有三个钢化玻璃三通4,各钢化玻璃三通4分别与各风压实测传感器的静风压进风口联通。连接钢管2将收集的气流通过连接塑管3引向钢化玻璃三通4,最终将与监测地露天空气气流密度、湿度与温度等一致的静态气流提供到风压实测传感器的静风压口,确保风压实测传感器对所监测的表面风压同步精确监测。
气流收集盒1的侧面为安装连接钢管2的开孔面积由结构表面风压测点的数量决定,且结构表面风压测点的数量也决定了钢化玻璃三通4的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科技大学,未经湖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19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