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多芯光纤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2118.3 | 申请日: | 2013-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321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盈迅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38 | 分类号: | G02B6/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光纤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连接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多芯光纤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光纤连接器,是光纤与光纤之间进行可拆卸(活动)连接的器件,它把光纤的两个端面精密对接起来,以使发射光纤输出的光能量能最大限度地耦合到接收光纤中去,并使由于其介入光链路而对系统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
传统的多芯光纤连接器为了实现两端光纤带的准确固定、对接,在两端对接的每一对裸光纤外都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固定对中装置,且裸光纤分别放置在固定对中装置中,当连接器需要进行多对光纤连接时,则相对应地需要设置多对固定对中装置,这样使得整个连接器的体积大,且结构复杂、成本高。另外,现有对接于多芯光纤连接器中的光纤带,其一端露出的裸光纤一般很短,且对接的每个裸光纤的端头或长度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这样,两端的光纤带在对接的时候,裸光纤不会微弯,也不会轻微的偏移,从而裸光纤不会通过微弯量自行调整,难以实现准确的对接,对接成功率不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光纤对接精确的新型多芯光纤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多芯光纤连接器,它包括本体和连接体,所述本体上开设有用于将连接体的前端插入到本体内的导向通道,所述连接体上并排的开设有多个光纤通孔,所述本体的前端面开设有与光纤通孔同等数量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后端连通导向通道;
所述本体的前端面还开设有两个导向孔,所述连接体的后端面设置有两个与导向孔对位插接的导向柱。
优选地,所述限位孔前端为锥台形凹孔,所述光纤通孔的后端向后延伸为锥台形。
优选地,所述限位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粘结剂层。
优选地,所述限位孔的长度为0.3-0.5mm。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本体与两个连接体的对位插接来实现光纤的快速、精准的对接,由于限位孔前端和光纤通孔的后端呈锥台型对位插接,可保证连接器的无缝对接,同时,限位孔的孔径与光纤的外径相近,并通过设置在限位孔内壁上的粘结剂层来阻隔限位孔与光纤、光纤与光纤之间的缝隙,其无需光纤调心部件,即可实现快速、精准的光纤对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新型多芯光纤连接器,它包括本体1和连接体2,在本体1上开设有用于将连接体2的前端插入到本体1内的导向通道3,连接体2上并排的开设有多个用于穿插并初步定位光纤的光纤通孔4,本体1的前端面开设有与光纤通孔4同等数量的、与导向通道3的前端连通的限位孔5;光纤的裸露部分定位在限位孔5内并通过限位孔5与需对接的光纤进行对接,限位孔5的前端为锥台形凹孔,光纤通孔4的后端向后延伸为锥台形;以此,在本体1与两个连接体2同时使用进行光纤对接时,保证连接体2与本体1的无缝连接。
同时,为保证连接体2与本体1的精准连接及固定,在本体1的前端面还开设有两个导向孔6,在连接体2的后端面设置有两个与导向孔6对位插接的导向柱(图中未示出)。为消除光纤与限位孔5、对接光纤之间的缝隙,在限位孔5的内壁上附着有粘结剂层(图中未示出)。
鉴于限位孔5的长度会对光纤对接的精度产生影响,如限位孔5过短,会降低光纤在垂直方向的定位精度,限位孔5过长则会降低光纤在水平方向的定位精度;所以,限位孔5的长度设置在0.3-0.5mm之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盈迅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深圳市盈迅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21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