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承载力基础桩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2582.2 | 申请日: | 2013-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47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谢福建;石健;谢福成;张浩;金国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市常青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48 | 分类号: | E02D5/48;E02D7/20 |
代理公司: | 如皋市江海专利事务所 32216 | 代理人: | 蔡春建 |
地址: | 226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承载力 基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业对建筑物地基处理中的基础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高承载力基础桩。
背景技术
经检索有关专利文献,目前尚未检索到与本实用新型结构相同的高承载力基础桩。现有建筑业在高层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一般采用混凝土埋桩和混凝土预制桩来作为基础装置。混凝土埋桩由于现场施工时间较长,已被逐步淘汰。随着科技的发展,采用预制桩作为基础桩,通过压入的方法将基桩压入地基中已在广泛使用,但由于很多地方土体承载力较差,不能满足实际要求,而无法解决承载问题,常常发现预制桩沉降量大于设计范围倾向,使得工程上放弃对预制桩的使用,更改为其它设计方案,这主要是由于预制桩在施工过程中有时在一定深度内难以找到相应的桩基持力层,或由于摩擦阻力不够,使得放弃预制桩的选择与施工,且在施工过程中当一根桩压入后,要在相邻区域内再次压入其它桩时,因为产生了对前根桩的挤压损坏,使得桩基破坏产生空隙,从而影响桩基效果。为了增大端面阻力和摩擦阻力,所以有时只能采取增大桩的直径和增加桩的长度,来增大端面阻力和摩擦阻力,实际上这样的施工带来了管形桩的长度增加和直径增大,使工程的造价明显提高,所以有必要对现有的基础桩加以改进,以达到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大的承载力,且稳定性好的高承载力基础桩。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于:在考虑施工简单,能提高桩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设计成由桩头、下端压力探测仪、底桩体、上桩体、上端压力探测仪组成的高承载力基础桩,在底桩体的端部设有桩头,在底桩体的下端部内腔中设有与桩头相接触的下端压力探测仪;上桩体通过连接盘与底桩体相连接,所述的上桩体的根数根据承载力要求来确定;在上桩体的上部设有上端压力探测仪。
所述的下端压力探测仪为一个压力检测装置,并通过数据线与地基外检测仪相连接。
所述的底桩体为一个具有多级锥形面的管形桩体;所述的底桩体由探测仪装置端、底桩本体、底桩中心孔、底桩端部浇灌槽、底桩连接盘、底桩锥面浇灌槽组成,所述底桩本体为一个多级锥形面的管状体;在底桩本体的两端部分别设有底桩端部浇灌槽;底桩连接盘设置在底桩本体的端部;底桩锥面浇灌槽设置在底桩本体的外围锥形面上,并与底桩端部浇灌槽相连。
所述的底桩体中的底桩本体的锥形面其锥角α为5-15°。
所述的上桩体为一个具有多级锥形面的管形桩体;所述的上桩体由上桩本体、上桩端部浇灌槽、上桩锥面浇灌槽、上桩中心孔、上桩连接盘组成,所述的上桩本体一个多级锥形面的管状体;在上桩本体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上桩端部浇灌槽;上桩连接盘设置在上桩本体的端部;上桩锥面浇灌槽设置在上桩本体的外围锥形面上,并与上桩端部浇灌槽相连。
所述的上桩体中的上桩本体的锥形面其锥角β为5-15°。
所述的高承载力基础桩其与基础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确定桩基位置,进行定位预制孔;
②将压桩机安置在相应的预制孔位置上,将桩头放置于预制孔中;
③吊装底桩体至桩头上,在桩头与底桩体之间设置下端压力探测仪,并将下端压力探测仪的数据线通过底桩中心孔引出,并与压力检测仪相连接;
④通过压桩机将底桩体压入地基,底桩体压至一定位置时吊装上桩体,通过连接盘将底桩体与上桩体连接;
⑤在上桩体的上端设置上端压力探测仪,并将底桩体中的数据线通过上桩中心孔引出与压力检测仪相连接,将上端压力探测仪的数据线与压力检测仪相连接;
⑥根据承压要求逐级将上桩体压入地基,并通过下端压力探测仪、上端压力探测仪检测压力数据,使压力数据至设计要求,压桩结束;
⑦采用高压泵将水泥浆通过桩体中心孔注入,水泥浆通过中心孔进入桩体端部浇灌槽,并通过锥面浇灌槽注入到桩体外围与持力层之间,水泥浆凝固;
⑧通过数据线分别检测下端压力探测仪、上端压力探测仪压力,使其符合要求。
施工时,将桩头放置于预制孔中,并在桩头与底桩体端部之间安装下端压力探测仪,通过压桩机将底桩体压入地基中;当底桩体压入地基适当位置后,通过连接盘与上桩体相连,并逐级将桩体压入到地基中,使下端压力探测仪、上端压力探测仪的压力达到一定要求,然后通过高压泵将水泥浆注入到桩体外围与持力层之间,使其凝固。底桩体、上桩体外围设置的锥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桩体的稳定性而设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市常青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南通市常青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25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摇臂式研磨装置
- 下一篇:卧式深孔珩磨机床珩磨头跟随辅助支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