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兼做立面装饰及窗间隔断的单立柱消能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3838.1 | 申请日: | 2013-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09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唐柏鉴;王祎;杨思琦;张荣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32 | 分类号: | E04C3/32;E04B1/9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兼做立面 装饰 间隔 立柱 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结构的消能构件,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兼做立面装饰及窗间隔断的单立柱消能构件。
背景技术
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确保地震作用下生命财产安全一直是土木工程界的研究热点。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等,再次警醒国人,在结构抗震问题上不可存在侥幸心理,也有力促进了各种先进手段、新型抗震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应用。
传统结构大多以“抗震”为主,即通过增大梁柱截面尺寸,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但这种方法属于相对笨拙的方法,因为增大梁柱截面尺寸后,结构刚度及质量增大,输入到结构中的地震惯性力也随之增大。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人员开始将消能隔震理念应用到土木工程界。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地震频发国家和地区,已广泛采用消能支撑、隔震垫等技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效的保证了生命财产安全。
现有消能支撑仍保留了传统普通中心支撑的构造形式,有“X”型、“K”型、隅撑型等,这些支撑都基本占据了相邻柱间的空间,不利于门窗等建筑功能的布置,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建筑立面美学效果。另一方面,这些消能支撑多采用粘弹性或粘滞性材料,一次造价及维修费用昂贵,需要的技术含量较高,这成为消能减震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的重要障碍之一。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的现有消能构件存在的缺陷,达到既安装便利,节省造价,又有利于立面布置及美学装饰,提供一种兼做立面装饰及窗间隔断的单立柱消能构件。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兼做立面装饰及窗间隔断的单立柱消能构件,由横截面为“工”字形的上下2根立柱2和设于上下2根立柱2之间且截面相同并相连接的消能部件1构成,所述上下立柱2与消能部件1相连接的一端的端面以及自端面沿长度方向的前后沟槽中均布对称水平设置并相连接有至少一块加强板3,所述上下立柱2的另一端分别设有至少2个螺栓孔4。
上所述的立柱2和所述的加强板3的材质为普通钢材。
上所述的消能部件1的材质为低屈服点软钢,其屈服强度为等于小于235MPa,其延伸率大于40%。
上所述的连接为焊接连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现场安装便捷,维修费用低,性能稳定。本实用新型基本由可回收的环保材料——钢材制作而成,并在工厂内连接形成整体,运抵现场直接与结构梁采用螺栓连接即可,因此安装非常方便。另一方面,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软钢作为消能产品,它几乎不需要类似于粘弹性或粘滞性阻尼器的日常维护,大大降低了运行费用,因此增加了消能部件的可靠度。
2.可兼做立面装饰及窗间隔断。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传统消能支撑构造形式带来的建筑功能问题,采用立柱构造形式,几乎不影响相邻柱间的功能布置,还可兼做窗的立柱,从整个建筑立面效果来看,还易于形成韵律感,达到美学效果。
3.更换便利,有利于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在地震作用下,本实用新型发生变形和损伤的是由软钢制作而成的消能部件,地震后可以很容易更换新的消能部件;因此很利于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构造示意图;
图2为图1的B-B剖面图;
图3为图1的C-C剖面图;
图4为图1的D-D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节点放大图。
图中:1、消能部件;2、立柱;3、加强板;4、螺栓孔;5、连接板;6、螺栓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4所示,一种兼做立面装饰及窗间隔断的单立柱消能构件,由横截面为“工”字形的上下2根立柱2和设于上下2根立柱2之间且截面相同并相焊接连在一起的消能部件1构成。
其中,消能部件1为由屈服强度小于等于235MPa、延伸率大于40%的软钢制作而成。立柱2为由普通钢材制作而成。
所述上下立柱2与所述消能部件1相连接的一端的端面以及自端面沿长度方向的前后沟槽中均布对称水平设置并相焊接有至少一块普通钢材制成的加强板3。在所述上下立柱2的另一端分别设有3个螺栓孔4。
如图5和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在框架结构中的应用。框架梁上下表面预先焊接连接板5,且连接板5上开有3个螺栓孔4,采用螺栓幅6分别穿过连接板5的螺栓孔及立柱2的螺栓孔4,实现本实用新型与主体框架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38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