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防止汽车追尾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4070.X | 申请日: | 2013-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2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阿布都;王斌;徐九南;胡志新;吴小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布都;王斌;徐九南;胡志新;吴小珍 |
主分类号: | B60T7/12 | 分类号: | B60T7/12;B60Q5/00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施秀瑾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师***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防止 汽车 追尾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辅助行驶系统,具体是提供一种自动防止汽车追尾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下,汽车行驶中最容易出现的事故就是追尾。前车在紧急刹车时,后车由于视线被挡,而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制动,很容易发生追尾事故。目前此领域并未有相关的控制系统来降低追尾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自动防止汽车追尾系统,其解决了前车紧急制动时,后车不能人为的反应控制车速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防止汽车追尾系统,包括设置于汽车保险杠下方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经导线与主机相连,所述主机的一个端口与车速传感器的车速信号输出端相连,主机的另一端口与汽车闪光灯信号发生器的信号输出电路以及解除开关相连,所述主机还分别和工作状态显示器、灵敏度调节器、半导体驱动器及电声转换器相连,所述的半导体驱动器输出端与执行机构相连。
执行机构由直流电机和变速装置组成,所述的变速装置包括刹车启动器和刹车踏杆,所述直流电机通过刹车启动器与刹车踏杆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防止汽车追尾系统,发射器、接收器(探头)固定于汽车保险杆下方,报警装置(电声转换器)放置于车内挡风玻璃下。刹车启动器与刹车踏杆置于刹车下。
小车在行驶过程中,车速传感器输出的车速信号输入主机,经主机内的信号处理模块处理后,主机指示测距模块发出测距信号,被光学电子发射器接收后,发射器发出光束,当光束遇到障碍物时,反射信号被接收器接收,接收器再向主机传送电信号,经主机的测距模块处理后,传送到信号处理模块,经判断处理后,一路传至电声转换器向司机发出警报,一路传至半导体驱动器驱动直流电机转动,实现扭矩变速后经刹车启动器传到刹车踏杆上实现自动刹车。
红外线发射器由光学电子发射二极管、凸透镜和外壳组成。凸透镜的作用:将光学电子发射二极管发出的光和电子聚集成一束集中射向前方。外壳的作用:对光学电子发射二极管和凸透镜实行密封和固定作用。
红外线接收器由光电接收管、聚光透镜、内置放大器和外壳组成。聚光透镜主要将采集到的光能集中照射到光电接收管的光敏面上,再通过光学手段提高接收器的灵敏度。内置放大器将收到的电信号放大。
主机由测距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和执行模块组成。
测距模块,测距根据调频的反射电信号和来自被测物体反射的拍频电信号来检测距离及相对速度。
信号处理模块,对行车距离的判断,前方车辆运动状态的判断。行车距离包括行车安全距离、预警距离、制动距离的计算。
为避免后车与前车之间发生追尾,所检测到的后车到前车的距离必须大于安全距离,安全距离与前后车的行车速度有关,驾驶员反应时间有关。
通过计算两车的距离变化及后车速度,判定两车的相对运动状态。
当测量出车间距离不变或增大,判定前车相对后车为静止或加速度状态,则两车不会发生追尾。
当测量出两车距离变小,且相对速度等于后车速度,则判定前车处于静止状态。
若相对速度大于后车速度,则认为前车位于对面车道,不再进行目标危险判断,否则认为前车相对后车减速。
电声转换器,要选用一种语音芯片实现语音报警,当实际测得的距离小于主机内建立的报警距离时,主机便启动该转换器,发出相应的语音发出报警。
车速传感器,主机需要不断获得本车速度,安装于变速器箱体后部,其作用:对汽车行车速度进行采样,把汽车变速箱的转动模拟量转化成电脉冲,输送到主机,主机的信号处理模块对其进行处理。
汽车闪光灯信号发生器,汽车转弯时,要有效抑制系统报警,应输入转弯信号,主机从转向信号发生器获取电信号,为避免信号受到干扰,采用光电耦合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防止汽车追尾系统,其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能够有效减少车辆追尾事故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自动防止汽车追尾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防止汽车追尾系统作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布都;王斌;徐九南;胡志新;吴小珍,未经阿布都;王斌;徐九南;胡志新;吴小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40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六自由度超声成像装置
- 下一篇:一种膜式壁冷渣器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