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交流接触器线圈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4618.0 | 申请日: | 2013-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81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柴刚强;郑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永上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44 | 分类号: | H01H50/44;H01H47/02 |
代理公司: | 温州金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7 | 代理人: | 王瑾 |
地址: | 325604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流 接触器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流接触器线圈。
背景技术
交流接触器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控制电器,主要用于控制电动机等用电设备的运行和停止,普通的交流接触器在吸合后,交流接触器的线圈里仍然通着交流电,功耗比较大,所以线圈发热,噪声大比较普遍,不仅浪费电能而且线圈的绝缘容易老化使交流接触器的寿命缩短。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交流接触器线圈,其解决了目前交流接触器线圈发热导致寿命缩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交流接触器线圈,其包括节能装置、线圈以及骨架,所述线圈绕制在骨架上,所述节能装置与线圈连接,所述线圈包括吸持线圈和吸合线圈,所述节能装置包括整流电路、限流电路、控制电路以及放电电路,所述限流电路与吸持线圈连接,所述放电电路与接触器的常闭触点S1并联,所述整流电路依次连接控制电路、接触器的常闭触点S1以及吸合线圈。
所述整流电路包括整流桥D1。
所述限流电路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整流二极管。
所述控制电路电路构成: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和三极管的Q2的集电极,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之间并联电阻R3,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接触器的常闭触点S1,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电阻R2。
所述放电电路包括并联的电容C1和放电电阻R1。
所述吸合线圈L1两端并联反向二极管D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节能装置与线圈配合,降低交流接触器的功耗,同时降低线圈的温度,可以使接触器线圈的绝缘层不因为高温而老化,从而延长接触器的使用寿命,同时能降低接触器在吸合时的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节能装置、线圈以及骨架,所述线圈绕制在骨架上,所述节能装置与线圈连接,所述线圈包括吸持线圈L2和吸合线圈L1,所述节能装置包括整流电路1、限流电路4、控制电路2以及放电电路3,所述限流电路4与吸持线圈L2连接,所述放电电路3与接触器的常闭触点S1并联,所述整流电路1依次连接控制电路2、接触器的常闭触点S1以及吸合线圈L1。
所述整流电路1包括整流桥D1,采用整流桥D1对输入交流电进行整流操作。
所述限流电路4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整流二极管,通过多个整流二极管串联在吸持线圈L2的一端,使吸持线圈L2在吸合线圈L1失电时,降低吸持线圈L2端的电流。
所述控制电路2电路构成:整流电路1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和三极管的Q2的集电极,整流电路1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之间并联电阻R3,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接触器的常闭触点S1,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电阻R2, 通过控制电路2控制吸合线圈L1的工作。
所述放电电路3包括并联的电容C1和放电电阻R1,用于使常闭触点S1的开启时,能有效的降低常闭触点S1断开时剩余的电流。
所述吸合线圈L1两端并联反向二极管D2,用于保护吸合线圈L1的避免被击穿。
电源输入端A和电源输入端B分别连接在整流桥D1的输入端,整流桥D1的一个负输出端直接连接吸合线圈L1的一端,整流桥D1的一个正输出端连接控制电路2的输入端,通过控制控制电路2的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的导通,使线圈过电导通。
同时在交流接触器的常闭触点S1断开时,能够通过放电电路对常闭触点S1的进行放电操作,同时采用吸合线圈L1和吸持线圈L2的设计,能够降低交流接触器在吸合过程中,通过吸持线圈L2维持吸合状态,降低交流接触器的功耗,降低线圈的温度,可以使接触器线圈的绝缘层不因为高温而老化,从而延长接触器的使用寿命,同时能降低接触器在吸合时的噪声。
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改进,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永上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永上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46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电脑终端机
- 下一篇:无线便携式电脑终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