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喷射式无泵循环制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4953.0 | 申请日: | 2013-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40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彭光前;李苏泷;周小乐;胡昌群;王蒙蒙;彭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光前 |
主分类号: | F25B19/02 | 分类号: | F25B19/02;F25B4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94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喷射式 循环 制冷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系统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喷射式无泵循环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制冷系统主要有溴化锂收式制冷、蒸汽压缩制冷以及传统的喷射式制冷有泵循环制冷,这些系统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已经广泛的应用,然而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与不足,喷射式制冷有泵循环制冷系统需要消耗高品位电能,不能充分利用废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喷射式无泵循环制冷系统,是以气-气喷射器代替压缩机,以消耗热能作为补偿,利用工质在低压下气化吸热来实现制冷,在整个制冷循环中不存在运动部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喷射式无泵循环制冷系统,包括第一气-气喷射器和第二气-气喷射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和高低压双蒸汽缸发生器,所述喷射器由喷嘴、混合室、扩压器组成,所述第一气-气喷射器、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依次连接,形成制冷循环回路,第一气-气喷射器、第二气-气喷射器和高低压双蒸汽缸发生器连接,形成动力循环回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射式无泵循环制冷系统与传统蒸汽喷射式有泵循环制冷系统相比,整个制冷循环中无泵运行,不存在运动部件,不需消耗高品位电能。与利用重力原理实现无泵循环的蒸气喷射式制冷系统相比,无需大高差,使用方便,节约机房空间,增强系统适用性。与二级喷射器采用气-液喷射器的无泵循环相比,工作工质不需要被冷凝,减少热损失,降低冷凝设备及热源的容量,提高了系统的制热能效比。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系统制冷过程的T-S图。
图中:1、第一气-气喷射器; 2、冷凝器; 3、第二气-气喷射器; 4、蒸发器; 5、节流阀; 6、高低压双蒸汽缸发生器; 61、高压缸; 62、低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喷射式无泵循环制冷系统,包括第一气-气喷射器1和第二气-气喷射器3、冷凝器2、蒸发器4、节流阀5、高低压双蒸汽缸发生器6,所述高低压双蒸汽缸发生器6包括高压缸61和低压缸62,所述气-气喷射器由喷嘴、混合室、扩压器组成,所述第一气-气喷射器1、冷凝器2、节流阀5和蒸发器4依次连接,形成制冷循环回路,第一气-气喷射器1、第二气-气喷射器3、高低压双蒸汽缸发生器6连接,形成动力循环回路。
工作工质在a处从双蒸汽缸发生器的高压缸流出;工作工质从j处流入双蒸汽缸发生器的低压缸。
其中:
a-b:工作蒸汽在第一喷管中的等熵膨胀过程;
b-c和b′-c:第一部分工作工质与引射工质在第一混合室内等压混合过程,形成混合蒸汽1;
c-d:混合蒸汽1在第一扩压室中等熵压缩过程;
d-e:引射工质在冷凝器中的冷凝过程;
e-f′-a′:凝结后的引射工质经节流阀节流降压后进入蒸发器汽化制冷;
a〃- b〃:工作蒸汽在第二喷管中的等熵膨胀过程;
b〃-c′和e′-c′:第二部分工作工质与第一部分工作工质在第二混合室内等压混合过程,形成混合蒸汽;
c′-d′:混合蒸汽2在第二扩压室中等熵压缩过程;
d′- a(a〃):混合蒸汽2进入双蒸汽缸发生器,重新加热成高温、高压工作蒸汽。
所述喷射式无泵循环制冷系统是由两个循环组成的:一个是工作蒸汽所完成的动力循环,另一个是引射工质所完成的制冷循环。在理论循环中,动力循环所产生的功,正好补偿了制冷循环所消耗的功。而且工作工质与引射工质是同一种物质。
第一部分工作工质从第一气-气喷射器出来之后,不需要冷凝,直接进入第二气-气喷射器,并与第二部分高温蒸汽混合、扩压,从而实现压力的提升,实现无泵循环。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专利的具体实施例,但本专利并非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做出的变形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光前,未经彭光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49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