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对位插头插座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5153.0 | 申请日: | 2013-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85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熊晓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熊晓阳 |
主分类号: | H01R13/62 | 分类号: | H01R13/62;H01R13/631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周维锋 |
地址: | 40520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对位 插头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交流电源插头与插座的组合,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自动对位功能的插头与插座的组合。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使用的家用交流电源插头与插座,其电极的接触方式均为侧接触式的,常见的是插销式插入结构,即插头的插销插进插座里面后,插座里面的金属片夹住插销。此类插头与插座是靠其电极间的摩擦力来使得二者的结合,因此需要插头的有效电极,即插销足够长,并且插座的电极能紧紧夹住插头的电极。可是,当插座的电极间隙太小或者弹性太大时,插拔插头非常吃力,使用不便;当插座的电极间隙太大或弹性太小时,插头与插座会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受到较小的拉力或振动作用时插头易从插座上脱落,特别是使用时间较长的插头与插座,表现尤为明显,这种情况会严重损坏电器,特备是电感性负载的电器产品,而大多数家用电器属于电感性负载,如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另外,这种插头与插座的接触和分开都是靠机械力来实现的,由于受到金属疲劳程度及范性形变的影响,插头在插入和拔出插座时存在机械损伤,其使用寿命有限,尤其是插座的使用寿命受到二者接通次数的影响。还由于这种插头的有效电极完全裸露,在插拔插头时使用者有触电的可能,安全性较差。
由此,人们经过改进设计出一种依靠不同极性的磁体的吸引力来实现插头与插座的相互接触,由于磁性插头与磁性插座每一次接触的吸引力相同,不随接通的次数而改变,也不易产生机械损伤和金属疲劳,因而接通次数对其使用寿命不存在影响。但这些改进都没有摆脱传统插头与插座的结构,仍然是插头上设置有插销,插座上设置有对应的多个插孔,其改进的效果仅是将插头与插座结合的更紧密,没有摆脱插接孔小和插孔个数多的束缚。这种情况对于老年人、手脚不灵便的人和视力有缺陷的人而言,插接插头与插座仍然稍显繁琐,耗费时间长,使用家用电器很不方便。例如申请号为200420013807.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磁性吸附式插头与插座的组合,具体是在插头和插座上设置对应的极性相异的永磁体,但插头和插座上仍然设置插销状的接触电极,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仅是在插头与插座接触后连接相对紧密,不易脱落,对于插拔的方便性操作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进,与传统的插头插入插座时耗费的时间相差不大。而且,目前世界各国的家用交流电源插座都是2个孔以上的多孔结构,并且每个孔的最大方向尺寸小于10mm,接插时需要“对位-导通-固定”,完成这一过程对于普通正常人来说有时也会略显不便,更是造成上述动作准确度差的老年人、手脚不灵便的人、视力有缺陷的人以及盲人等特殊人群插接困难。
针对上述不足,需要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吸合对位,方便于插接,而且插接后接触稳定,使用安全方便的插头与插座的组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对位的家用交流电源插头插座,插头与插座上都装设永磁体,当插头置入插座孔时由于磁极间的相互排斥与吸引作用,引导插头与插座对接,并完成电极的自动对位与接触后接通电源,而且插头与插座接触稳定,不会轻易脱落,使用时省时省力,安全方便。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自动对位插头插座,包括插头体和插座体,所述插头体端部设有两个电极I,还设有与电极I相配合的永磁体A,所述永磁体A对应电极I的异名电极设置为异名磁极;所述插座体设有一个单圆孔,所述单圆孔为插头体的置入孔,所述单圆孔底部设有两个电极II,还设有与电极II相配合的永磁体B,所述永磁体B对应电极II的异名电极设置为异名磁极;
所述插头体靠近插座体的单圆孔后,所述永磁体A与所述永磁体B之间的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使得电极I与电极II的相应电极自动对位并接触。
进一步,所述单圆孔的孔径为12mm-60mm,单圆孔的底部设有一个绝缘的柱形凸起,所述柱形凸起距电极II的横向距离小于8mm;所述插头体端部设有与柱形凸起的横截面相匹配的圆形凹槽。
进一步,所述单圆孔的入口是大于孔径的弧形导向圆台斜面,与单圆孔主体平滑连接。
进一步,所述插头体包括设置于内部的接线柱M,所述接线柱M与对应的电极I电连接;所述插座体包括设置于内部的接线柱N,所述接线柱N与对应的电极II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电极I焊接或镶嵌于插头体的端部,所述电极II焊接或镶嵌于插座体的单圆孔底部。
进一步,所述插头体内部和插座体内部分别设有导磁衔铁E和导磁衔铁F,所述永磁体A吸附于导磁衔铁E上,所述永磁体B吸附于导磁衔铁F上。
进一步,所述永磁体A和/或永磁体B相应设置于插头体与插座体内部,对应于一整块磁铁的两个磁极。
进一步,所述永磁体A和所述永磁体B均为钕铁硼磁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熊晓阳,未经熊晓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51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