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去毛刺复合钻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9247.5 | 申请日: | 2013-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39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江义超;封新娥;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蠡湖叶轮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51/08 | 分类号: | B23B51/08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124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毛刺 复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去毛刺复合钻,属于切削刀具领域。
背景技术
在攻丝加工时,需要在工件上先加工出一个孔径较小的预加工孔,以便于后续的攻丝加工。在加工通孔螺纹时,现在一般采用普通的复合钻进行加工,而普通的复合钻在加工后在通孔的另一面会出现较厚的翻边毛刺,去毛刺人员再使用去毛刺刀具去除翻边毛刺,很费事费力,而且存在刮伤内孔螺纹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去毛刺复合钻,在加工通孔攻丝前加工孔径较小的预加工孔时,能够增加钻铣削的功能,使加工出的通孔底端没有毛刺,省事省力,避免了刮伤内孔螺纹。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去毛刺复合钻,包括夹持刀柄,夹持刀柄的一端连接切削部,切削部包括钻颈、第一切削部和第二切削部,钻颈的一端与夹持刀柄的一端连接,钻颈的另一端与第一切削部的一端连接,第一切削部的另一端与第二切削部连接;特征是:在所述第二切削部另一端的端部形成两条切削刃,两条切削刃分别沿切削部的径向设置。
在所述切削部上沿着切削部的轴向设置直形排屑槽。
所述钻颈和第二切削部之间形成第一过渡斜面,第一切削部和第二切削部之间形成第二过渡斜面。
所述第一过渡斜面与切削部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75°。
所述第二过渡斜面与切削部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45°。
所述夹持刀柄的直径小于钻颈的直径;所述第二切削部的直径小于钻颈的直径;所述第一切削部的直径小于第二切削部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加工通孔攻丝前加工较小的预加工孔时,能够通过增加复合钻铣削的功能,使加工出的通孔底端没有毛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所述自动去毛刺复合钻包括切削刃1、第二切削部7、第一过渡斜面3-1、第二过渡斜面3-2、夹持刀柄4、钻颈5、直形排屑槽6、第一切削部2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用于夹持的夹持刀柄4,夹持刀柄4的一端连接切削部,切削部包括钻颈5、第一切削部2和第二切削部7,钻颈5的一端与夹持刀柄4的一端连接,钻颈5的另一端与第一切削部2的一端连接,第一切削部2的另一端与第二切削部7连接;所述钻颈5和第二切削部7之间形成第一过渡斜面3-1,第一过渡斜面3-1与切削部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75°;所述第一切削部2和第二切削部7之间形成第二过渡斜面3-2,第二过渡斜面3-2与切削部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45°;在所述第二切削部7另一端的端部形成两条切削刃1,两条切削刃1分别沿切削部的径向设置,该切削刃1具有铣销的功能;
如图1、图2所示,在所述切削部上沿着切削部的轴向设置直形排屑槽6;
如图1所示,所述夹持刀柄4的直径小于钻颈5的直径;所述第二切削部7的直径小于钻颈5的直径;所述第一切削部2的直径小于第二切削部7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第一切削部2和第二切削部7可以实现钻预加工孔,第一切削部2端部的切削刃1具有铣削的功能,可以去除加工出的通孔底端的毛刺,省事省力,避免了刮伤内孔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蠡湖叶轮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无锡蠡湖叶轮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92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