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背压凝汽器抽真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10639.3 | 申请日: | 2013-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90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余铸忠;李建军;张铁;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B9/10 | 分类号: | F28B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99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背压 凝汽器 真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尤其涉及一种双背压凝汽器抽真空系统。
背景技术
某电厂一期安装的四台超临界600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主机为哈尔滨汽轮机厂生产的CLN600-24.2/566/566型三缸四排汽汽轮机,配套哈尔滨汽轮机厂生产的双背压凝汽器,凝汽器型号为N-33000-2型,采用双背压,双壳体,单流程结构。凝汽器设计背压:平均背压4.9kPa,夏季工况背压11.8kPa,低压侧背压4.4kPa,高压侧背压5.4kPa。每台机组安装三台真空泵。根据设计资料,600MW机组高、低压凝汽器之间的压力差异一般为1KP左右,其平均压力要略低于单背压凝汽器,所以双背压机组在运行经济性方面要略好于单背压机组。
现有双背压凝汽器抽真空系统的管路布置如图1所示,抽气管分两路从高压凝汽器内、外圈抽空气区引出,经节流孔板后进入低压凝汽器,分别与低压凝汽器内、外圈抽气管汇合,然后再从低压凝汽器引出,并各经一隔离门后汇总到抽气母管,最后分别与三台真空泵入口相连。
根据现有双背压凝汽器抽真空系统布置方式,高压侧凝汽器的不凝结气体要经过低压侧抽出。由于两台凝汽器通过抽真空连通管相连,压力趋向平衡,造成高、低压凝汽器的压差较小,远偏离设计值。设计中,为了提高两侧压差,同时限制高压凝汽器内空气抽出量,防止高压凝汽器抽气量过大而排挤低压凝汽器抽气,在高、低压凝汽器抽真空连通管上安装了节流孔板(凝汽器内部),并与节流孔板并联增加了一个调整门(凝汽器外部),以进行相应地细调。
而在实际运行中,当参数达到标准时,高、低压凝汽器真空仍与设计值有较大的偏离,说明节流孔板尺寸和调整门的综合调整依旧存在问题,需要继续通过调整阀门开度进行试验。所以通过调整节流孔径和调整门开度的方法虽然理论上可以实现,但如果要更换节流孔板或调整阀门开度必须经过多次试验调整才能得到最合适的状态,而且每次试验必须借机组停机才能进行调整,所以在机组实际投运中实现的难度很大,极大影响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背压凝汽器抽真空系统,以解决现有双背压凝汽器抽真空系统因高、低压凝汽器压力相近而无法形成设计双背压的问题,使高、低压凝汽器的双背压效果和机组真空度有明显提高,从而极大提高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本实用新型的双背压凝汽器抽真空系统,包括高压凝汽器、低压凝汽器、真空泵,所述高压凝汽器的内、外圈各引出一带有阀门的抽气管,该两抽气管汇合后与第一真空泵的吸气口连接,所述低压凝汽器的内、外圈各引出一带有阀门的抽气管,该两抽气管汇合后与第二真空泵的吸气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高压凝汽器的内、外圈引出的抽气管上带有的阀门为真空闸阀,所述低压凝汽器的内、外圈引出的抽气管上带有的阀门为真空闸阀。
优选地,所述高压凝汽器的内圈与低压凝汽器的内圈通过内圈连接管连接,该内圈连接管上串接有节流孔板和调整门,所述高压凝汽器的外圈与低压凝汽器的外圈通过外圈连接管连接,该外圈连接管上串接有节流孔板和调整门。
优选地,所述高压凝汽器的内、外圈引出的抽气管汇合后连接于抽气母管,并通过该抽气母管与第一真空泵的吸气口连接,所述低压凝汽器的内、外圈引出的抽气管汇合后也连接于同一抽气母管,并通过该抽气母管与第二真空泵的吸气口连接,第三真空泵的吸气口与所述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间的抽气母管连接,且第三真空泵与第一真空泵间、第三真空泵与第二真空泵间的抽气母管上均设置有阀门。
优选地,所述第三真空泵与第一真空泵间、第三真空泵与第二真空泵间的抽气母管上设置的阀门为电动阀。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高、低压凝汽器的抽气管单独布置,即高、低压凝汽器采用单独抽气的方式,从而有效地消除了共用抽气母管而相互影响的现象,使得高压凝汽器中不凝结的气体能得到更充分的抽排,进而改善了双背压凝汽器的双背压效果,极大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106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二极管
- 下一篇:发光二极管及光学元件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