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绞线机绕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14502.5 | 申请日: | 2013-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80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王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保龙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2 | 分类号: | H01B13/02 |
代理公司: |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2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梅溪镇***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绞线机绕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电线绞合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绞线机绕线结构。
背景技术
绞线机是一种用于生产电线、电缆等由多股细线相互缠绕形成一根线缆的绕线装置。现有的绞线机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绞弓上的绞线在进入牵引导轮组时,因为过线方向的变化,过线阻力增大,容易引起绞线刮伤,拉细,变形,跳股及断线等现象,绞线机内部绕线结构不合理,机器运行也不平稳,工作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对现有的绞线机内部结构进行改进,从而提供一种内部结构布局合理、在穿线时减少过线阻力,结构新颖的自动绞线机绕线结构。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自动绞线机绕线结构,包括进线主轴、绞弓、出线主轴以及设置在绞弓上的收线支架,所述收线支架在连接出线主轴处设置有通口,所述通口处设置有牵引斜轮。牵引斜轮的设置使得绞线从绞弓进入牵引导轮时更为平滑,减小过线阻力,使得绞线机工作时更为平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的收线支架近出线主轴处设置有牵引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的收线支架中间部设置有收线装置,所述的收线装置包括排线装置以及设置在排线装置下端的收线滚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所述的绞弓包括过线绞弓以及配重绞弓,所述的过线绞弓上均匀间隔设置有牵引导轮以及过线眼。过线绞弓与配重绞弓的对称设置,结构配比优化,使得设备运行更加平稳,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的牵引装置包括多排导轮组以及设置在多排导轮组下端的张力调整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的张力调整装置包括弹性装置及与弹性装置相连的张力调整导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的自动绞线机上还设置有电控系统及触控制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自动绕线机的绕线结构在出线主轴后连接有牵引斜轮,使得绞线从绞弓进入牵引导轮,进行后续收线工作时更加平稳,斜轮使得绞线运行方向改变更为平滑,大大减小了过线阻力,使得设备运行更加平稳,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线主轴;2-出线主轴;3-收线支架;4-通口;5-牵引斜轮; 61-多排导轮组;62-张力调整导轮;7-排线装置;81-过线绞弓;811-牵引导轮;812-过线眼;82-配重绞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1-2所示,自动绞线机绕线结构,包括进线主轴1、绞弓、出线主轴2以及设置在绞弓上的收线支架3,所述的绞弓包括过线绞弓81以及配重绞弓82,所述的过线绞弓上均匀间隔设置有牵引导轮811以及过线眼812。所述收线支架3在连接出线主轴2处设置有通口4,所述通口4处设置有牵引斜轮5。所述的收线支架3近出线主轴2处设置有牵引装置。所述的牵引装置包括多排导轮组61以及设置在多排导轮组下端的张力调整装置。所述的张力调整装置包括弹性装置及与弹性装置相连的张力调整导轮62。所述的收线支架3中间部设置有收线装置,所述的收线装置包括排线装置7以及收线滚筒。
本自动绞线机的绕线过程为:多根单线经进线主轴1进入过线绞弓81,在进入过线绞弓81时完成第一次绞线,再穿过过线眼812和牵引导轮811进入出线主轴2,完成第二次绞线;绞线经过牵引斜轮5,平滑地绕进多排导轮组61,再经由张力调整导轮62进入排线装置7,在排线装置7的均匀布线下,绞线经收线滚筒收线。所述的自动绞线机上还设置有电控系统和触控制屏,进线、绞线、牵引、排线等装置均单独设有马达,动力独立,机动控制自成一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绞线机绕线结构平稳安全,生产效率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保龙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保龙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145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