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用IPMC驱动膜驱动的单膜双腔微型无阀流体泵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17863.5 | 申请日: | 2013-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20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郝丽娜;吴志渊;周陈宏;潘军志;刘公雨;霍晓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B43/06 | 分类号: | F04B43/06;F04B5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梁焱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ipmc 驱动 单膜双腔 微型 流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型流体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IPMC驱动膜驱动的单膜双腔微型无阀流体泵。
背景技术
IPMC是由高分子离子交换树脂与惰性金属电极所组成的复合材料,在外界电场作用下,该材料会随着外加电场的大小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IPMC材料质地柔韧,在较低的驱动电压下即可产生较大的变形,响应迅速,在制造可控微小部件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微型无阀流体泵工作原理基于扩散口/喷嘴具有整流特性,如果扩散口/喷嘴结构设计合理,在同样的压强差驱动下,扩散方向的流量将大于喷嘴方向的流量,微型无阀流体泵的一个工作周期可以分为“供给模式”和“泵模式”。
将IPMC材料应用于微型无阀流体泵已有人进行研究,但研究对象普遍为单腔体结构,对于单腔体结构来说,其流量普遍较小,流体供给不连续。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用IPMC驱动膜驱动的单膜双腔微型无阀流体泵,该流体泵利用IPMC材料在较低驱动电压下能产生大变形和大位移的特点,泵体内部采用沿驱动膜对称设置两个弹性泵腔,双腔交替循环工作,从而实现流体的连续低脉动泵送,且结构简单;泵送的流体与驱动膜不直接接触,避免了流体污染;驱动膜与泵液相配合,有效提高了IPMC材料的工作性能,且性能可靠稳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采用IPMC驱动膜驱动的单膜双腔微型无阀流体泵,包括上泵送部分、下泵送部分、IPMC驱动膜、进水通道、出水通道及驱动控制器;所述IPMC驱动膜与驱动控制器通过导线相连接;
所述的上泵送部分包括下端具有开口的上泵体壳、第一弹性泵腔、第一进水管及第一出水管,所述上泵体壳的下端开口与IPMC驱动膜密封固接形成上泵密封腔,在上泵密封腔内设置有第一弹性泵腔,在第一弹性泵腔外的上泵密封腔内填充有泵液;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均采用锥形管结构,两者结构尺寸相同;第一进水管的大口通过上泵体壳与第一弹性泵腔相连通,小口与进水通道相连通;第一出水管的小口通过上泵体壳与第一弹性泵腔相连通,大口与出水通道相连通;
所述的下泵送部分包括上端具有开口的下泵体壳、第二弹性泵腔、第二进水管及第二出水管,所述下泵体壳的上端开口与IPMC驱动膜密封固接形成下泵密封腔,在下泵密封腔内设置有第二弹性泵腔,在第二弹性泵腔外的下泵密封腔内填充有泵液;所述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均采用锥形管结构,两者结构尺寸相同;第二进水管的大口通过下泵体壳与第二弹性泵腔相连通,小口与进水通道相连通;第二出水管的小口通过下泵体壳与第二弹性泵腔相连通,大口与出水通道相连通。
在所述的上泵体壳的下端开口与IPMC驱动膜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在下泵体壳的上端开口与IPMC驱动膜之间设置有密封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泵体内部采用沿驱动膜对称设置两个弹性泵腔,双腔交替循环工作,从而实现流体的连续低脉动泵送,且结构简单;泵送的流体与驱动膜不直接接触,避免了流体污染;驱动膜与泵液相配合,有效提高了IPMC材料的工作性能,且性能可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采用IPMC驱动膜驱动的单膜双腔微型无阀流体泵结构示意图;
图中,1—IPMC驱动膜,2—上泵体壳,3—下泵体壳,4—第一进水管,5—第一出水管,6—第一弹性泵腔,7—第二进水管,8—第二出水管,9—第二弹性泵腔,10—进水通道,11—出水通道,12—驱动控制器,13—密封垫,14—泵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采用IPMC驱动膜驱动的单膜双腔微型无阀流体泵,包括上泵送部分、下泵送部分、IPMC驱动膜1、进水通道10、出水通道11及驱动控制器12;所述IPMC驱动膜1与驱动控制器12通过导线相连接;
所述的上泵送部分包括下端具有开口的上泵体壳2、第一弹性泵腔6、第一进水管4及第一出水管5,所述上泵体壳2的下端开口与IPMC驱动膜1密封固接形成上泵密封腔,在上泵密封腔内设置有第一弹性泵腔6,在第一弹性泵腔6外的上泵密封腔内填充有泵液14;所述第一进水管4和第一出水管5均采用锥形管结构,两者结构尺寸相同;第一进水管4的大口通过上泵体壳2与第一弹性泵腔6相连通,小口与进水通道10相连通;第一出水管5的小口通过上泵体壳2与第一弹性泵腔6相连通,大口与出水通道11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178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