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安全型动脉留置针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18948.5 | 申请日: | 2013-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633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王振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振超 |
主分类号: | A61B5/0215 | 分类号: | A61B5/0215;A61B5/153 |
代理公司: | 郑州异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4 | 代理人: | 王霞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 动脉 留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用的安全型动脉留置针。
背景技术
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对大手术围术期和血压不稳定患者的常用监测手段之一。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通过留置于动脉中的留置针和与留置针相连的压力传感器及监护仪组成的监测系统来完成的。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压力传感器将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信号转换成可为监护仪识别的脉冲信号,及时准确的反应患者的动脉压力及波形,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动脉留置针多由一种直穿型的一次性静脉留置针代替,这种静脉留置针主要由装有钢针针芯的套管、透明塑料管和半封闭的堵塞管构成。当钢针针芯进入动脉后即可以观察到有血液从钢针针芯尾端流入透明塑料管,如位置合适可将套管沿钢针向前推使之顺利置入动脉血管,这时按压套管尖端处的动脉,取出钢针针芯,将套管端口与压力传感器的延长管接头相连接,回抽排气,校零后即可连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实际操作时,由于人体的动脉压力较高,在完成动脉穿刺置入套管后,一旦取出钢针针芯,虽然套管尖端处的动脉被按压,但是在将套管端口与压力传感器延长管接头连接时仍然难免会有血液从套管中流出。而且按压套管尖端处动脉和连接压力传感器延长管接头的操作往往一人难以独立完成,还需要他人协助,操作极为不方便。如果按压套管尖端的动脉位置不准确或者连接压力传感器延长管接头不顺利,从套管中流出的血液量可多达5—25ml,这不但对患者不利,且严重污染了环境,特别是对于可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丙肝、艾滋病、乙肝大三阳、梅毒等,造成的后果会更为严重,严重威胁到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此外,为满足临床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往往需要反复采集动脉血液,由于压力传感器延长管上的三通开关距离留置针较远,为防止压力传感器延长管中的抗凝剂对血样的影响,往往需要用注射器多次回抽后更换另一注射器方可采血。这种方法一方面很难保证血液中完全排除了抗凝剂的影响;另一方面,采血完成后,为防止动脉留置针堵塞,再用装有抗凝剂的注射器连接到压力传感器三通开关,用抗凝剂冲压力传感器整个延长管和动脉留置针。这样不但增加了工作量,而且整个采血过程完全开放,难以保证无菌操作,同样涉及到血液污染环境和传播疾病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在注射器与压力传感器三通开关连接和取下的过程中,注射器与压力传感器三通开关连接处往往容易带入空气,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将空气排出,空气气泡将随动脉血液进入循环,造成严重器官的栓塞,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小儿患者来说,如果使用抗凝剂冲洗次数多,冲洗量大,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凝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穿刺及采血过程封闭的安全型动脉留置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安全型动脉留置针,包括沿水平方向开设有血液流道的留置针座,所述留置针座上设置有控制血液流道通断的开关装置;在所述留置针座的前端延伸设置有留置软管,所述留置软管的管腔与所述留置针座的血液流道相连通;固定在钢针座上的穿刺钢针自所述留置针座尾端的血液流道口穿入,从留置软管的管口穿出;所述的开关装置包括垂直设置在所述留置针座内的管芯,所述管芯与所述留置针座密封滑动配合,在所述管芯上开设有相互交叉的两条贯通通道,所述贯通通道的轴线与所述血液流道的轴线高度一致,在其中一条贯通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处分别设置有硅胶塞堵,在延伸出留置针座的管芯上部设置有旋拧手柄。
所述钢针座上开设有导向槽,沿所述导向槽前后移动的导丝座上固定的定位导丝自所述穿刺钢针尾端穿入延伸至穿刺钢针的前部,在定位导丝前端靠近针尖处的穿刺钢针侧壁上开设有测孔。当穿刺特殊部位的动脉时,定位导丝可引导留置软管更好的进入动脉中,方便穿刺到位。
在所述留置针座后部的血液流道上设置有旁路流道,所述旁路流道的出口处设置有硅胶堵头,可实现无针采血和无针注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使动脉穿刺及穿刺后采血的过程保持封闭状态,克服了血液外溢污染环境的弊端,实现了无菌、安全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振超,未经王振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189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肉桂醛汽液缩合装置
- 下一篇:用于丁酯类增塑剂生产的循环醇精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