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降低变脱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18960.6 | 申请日: | 2013-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700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宁;郭仁义;李泽义;崔文科;王月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阳煤丰喜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9/00 | 分类号: | B01D19/00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44000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变脱液中 二氧化碳 含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降低变脱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变换气脱硫生产过程较之半水煤气脱硫更为复杂。虽然变换气比半水煤气洁净,气体的外界影响因素比半水煤气少,但其自身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变换气脱硫生产操作的控制难度。
变脱是高CO2气体工况,作为以Na2CO3为碱源制备的脱硫液,在变脱塔内除了完成H2S的吸收过程,同时也完成了Na2CO3和CO2生成NaHCO3的飞速反应过程。作为缓冲溶液,高NaHCO3的脱硫液虽然能够脱除H2S,但是脱硫效率明显下降。
众所周知,湿式氧化法脱硫工艺中的机理建立在双膜理论基础上,用碱液吸收硫化氢的反应属气膜控制。在变换气湿式氧化法脱硫工艺中,如果仅套用常压脱硫工艺参数进行设计,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要求。主要原因是由于变换气中C02的浓度已高达28%左右,而常压半水煤气中C02的浓度仅在8%左右,加之变换气脱硫装置均在加压下进行,而加压造成C02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急剧增大,溶液中C02的浓度增高,导致C02与碱液的反应加剧,碱耗增高,溶液的PH值降低,硫化氢氧化为硫的反应速度下降,溶液再生效果变差,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吸收硫化氢的传质速度。而现行的变换气湿式氧化法脱硫工艺中,大多都套用常压脱硫工艺参数进行设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C02对脱除H2S产生的影响,而是为了保证气体的净化度,通过加大吸收液量和增加气液接触时间来解决,这样导致变换气湿式氧化法脱硫工艺步入误区,造成脱硫效率低,净化度差,碱耗高,动力消耗大,所需设备庞大的根本原因。而现行的变换气湿式氧化法脱硫工艺,违背了C02和H2S的吸收特性,采用较大的喷淋密度即循环液量,较长的气液接触时间(一般约为50秒左右),从而导致脱硫效率低,气体净化度差(一般出口H2S含量多在20mg/m3左右),碱耗高,动力消耗大,所用设备庞大。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种降低变脱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变脱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降低变脱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装置,包括受脱塔、受脱再生槽、贫液槽,其中还包括闪蒸槽,所述的受脱塔底部的受脱液出口通过设有减压阀的管路与闪蒸槽连接,闪蒸槽底部的排液口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受脱再生槽和贫液槽,贫液槽再通过设有泵的管路与受脱塔上部的受脱液进口连接。
当受脱液从受脱液进口进入受脱塔反应后,变脱碱液从底部的受脱液出口排出,压力为0.78MPa,经过减压阀压力降低到0.45MPa左右后,脱硫液进入闪蒸槽,经过闪蒸,脱硫液部分二氧化碳从闪蒸槽顶部放空,闪蒸后的碱液从闪蒸槽底部出来进入再生槽,经过再生槽后,碱液中的部分硫单质浮选再生出来,贫液进入贫液槽,经过变脱泵加压后送到变脱塔,依次循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大大降低变脱液中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比值,使得变脱液的粘度降低,有利于硫单质再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受脱塔、2-受脱再生槽、3-贫液槽、4-闪蒸槽、5-减压阀、6-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降低变脱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装置,包括受脱塔1、受脱再生槽2、贫液槽3,其中还包括闪蒸槽4,所述的受脱塔1底部的受脱液出口通过设有减压阀5的管路与闪蒸槽4连接,闪蒸槽4底部的排液口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受脱再生槽2和贫液槽3,贫液槽3再通过设有泵6的管路与受脱塔1上部的受脱液进口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阳煤丰喜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山西阳煤丰喜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189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