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筋配位混凝土梁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20551.X | 申请日: | 2013-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69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邹广平;陈鹏;樊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20 | 分类号: | E04C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筋 混凝土 | ||
技术领域
该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钢筋混凝土大梁的纵向钢筋进行合理布置的混凝土梁。
背景技术
轻量化一直是建筑工程领域所追求的目标。轻量化的最终目的是节约建材使用量,减少建设成本,降低搭建吊装建材的难度。节约建材使用量,当然会促成节能、省资源、减少废弃物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高强、轻质的建材十分重要。建筑业用钢占到53%,有效降低钢筋使用量对建筑等行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公路网、铁路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日益增大,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向高空与海洋扩展。这种发展趋势必将引导现代化建筑向着高层化、大跨化、重载化及结构轻质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高层建筑、跨越江河湖海和峡谷的大跨径桥梁、在浅海或深海的海洋平台正在或者即将兴建。一般的普通混凝土由于强度低、自重大等缺点难以满足高层建筑和大跨建筑的性能要求。混凝土材料要继续保持其在高层建筑和大跨建筑等土木工程结构材料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满足高层建筑与大跨建筑对工程结构材料的高强、轻质等基本性能要求,这也指明了钢筋混凝土的发展趋势应是不断地向高强、轻质的方向发展。研制高强、轻质钢筋混凝土也成为目前本行业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顺应这一趋势,许多科研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致力于钢筋混凝土的高强、轻质化研究,研制出了多种钢筋混凝土材料。
以往轻质钢筋混泥土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轻质混凝土方面,这是从材料领域入手,然而研发成本较高,倘若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对钢筋混凝土的纵向配筋进行合理设计,同样可以达到轻量化的目的而且研发成本相对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约制作成本,减轻结构自身重量的钢筋配位混凝土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钢筋配位混凝土梁,混凝土梁的中面以下均匀埋布两排钢筋,处于同一深度的钢筋型号相同。
每排钢筋随着埋布位置的加深直径变粗。
每排钢筋随着埋布位置的加深强度值增加。
每排有4条钢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梁纵向配筋排布的合理设计,达到节约和降低能耗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梁的弯曲应力分布;
图4本专利所用箍筋;
图5实际钢筋排布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经济型钢筋混凝土大梁,这种新型钢筋混凝土梁的结构简图如图1,2所示,实际钢筋排布如图5所示。此设计主要目的在于节约制作成本,减轻结构自身重量。钢筋混凝土梁在实际工况下主要承受弯曲和剪切,现在应用中对纵向钢筋的选择上通常选用同一种类的钢筋,这样的应用设计方案造成材料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本专利就是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梁纵向配筋排布的合理设计,达到节约和降低能耗的目的,以下两图为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图1的配筋方式为采用同种型号不同直径由梁的底面到中面按照直径逐渐递减的方式布筋;图2的配筋方式为采用不同型号相同直径由梁的底面到中面按照强度逐渐递减的方式布筋。
根据钢筋混凝土梁在实际应用中的受力如图3,合理设计了纵向配筋的布置方式,当钢筋混凝土梁承载时梁的中面以下主要承受拉应力,且随着距中面距离的增大拉应力逐渐增大,因此根据应力的分布方式,采用同种型号不同直径由梁的底面到中面按照直径逐渐递减的方式布筋;
根据钢筋混凝土梁的拉应力的分布方式,采用不同型号相同直径由梁的底面到中面按照强度逐渐递减的方式布筋。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对钢筋混凝土梁的纵向配筋排布的设计,通过此设计可以达到与传统钢筋混凝土梁同样的强度,并起到降低结构总体重量,降低建设成本的目的,如图1,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205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