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橘小实蝇诱捕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33018.7 | 申请日: | 2013-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96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肖德琴;傅俊谦;马翠花;邓晓晖;冯健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杨晓松 |
地址: | 51064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橘小实蝇 诱捕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害虫的诱捕监测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橘小实蝇诱捕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害虫监测是植物保护乃至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关于橘小实蝇野外监测,主要通过设立成虫观测点、田间诱集和采集腐烂脱落的虫果人工检测橘小实蝇数量,并对其生长规律和分布情况进行统计。该方法容易出现误差,同时受到人力使用强度限制,无法对果园的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现场、实时、大尺度快速监测,导致测量结果无法反映大尺度果园虫害的实时和动态变化情况。同时,目前的橘小实蝇的诱捕监测装置包括顶盖、连接件和诱捕瓶,人们通过观察橘小实蝇诱捕装置工作时诱捕的橘小实蝇对橘小实蝇数量的检测。上述的装置无法自动检测橘小实蝇,这将大提高了监测的劳动强度,同时检测结果误差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可实时、大尺度快速监测的橘小实蝇诱捕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本橘小实蝇诱捕监测装置,包括顶盖、透明的连通件和诱捕瓶,所述顶盖通过连通件与诱捕瓶连接,还包括保护外壳和摄像机,所述连通件安装于保护外壳内,所述摄像机安装于保护外壳的内壁,所述摄像机的摄像头朝向连通件。
所述连通件为玻璃材料制造的漏斗,所述漏斗的大口端安装于保护外壳的上面,且与顶盖连接,所述漏斗的小口端连接诱捕瓶。所述连通件使用漏斗,由于漏斗的上端开口大,而下端的开口小;则橘小实蝇自上端的开口进入后,再从下端开口进入诱捕瓶后,不能轻易从漏斗的开口逃出诱捕瓶。
所述顶盖包括上端的圆锥部和下端的圆柱部,所述圆柱部设有内腔,所述内腔内设有3张隔板,所述3张隔板的一端固定一起,另一端与圆柱部的壁面固定连接,所述圆柱部的壁面设有3个开口,每个开口位于相邻的隔板之间;所述内腔的底部设有与连接件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位于相邻的隔板之间。
所述隔板的一端均位于内腔的中心轴线上;相邻之间的2张隔板之间的角度均为120°。
所述的橘小实蝇诱捕监测装置还包括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安装于保护外壳的内壁,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摄像机相对设置。发光二极管可以减少摄像机受光线的影响,提高了可可靠性。
所述保护外壳呈长方体或圆柱形。保护外壳的形状可有多种选种,不局限于长方体或圆柱形。如还可以是球体等,本实用新型优选长方体。
本实用新型新型的工作原理:橘小实蝇受诱捕瓶中诱捕剂的吸引,橘小实蝇依次经过顶盖的开口、通孔和漏斗后,进入诱捕瓶,从而起到诱捕的作用;当橘小实蝇穿过漏斗时,橘小实蝇被摄像机拍摄到,从而起到自动监测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摄像机对橘小实蝇进行实时监测,且可大尺度快速监测,减小了误差,同时也降低了人力使用强度;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利用保护外壳可起到防水的作用,而且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橘小实蝇诱捕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1、橘小实蝇诱捕监测装置,包括顶盖1、透明的连通件2和诱捕瓶3,所述顶盖1通过连通件2与诱捕瓶3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外壳4和摄像机5,所述连通件2安装于保护外壳4内,所述摄像机5安装于保护外壳4的内壁,所述摄像机5的摄像头朝向连通件2。
所述连通件2为玻璃材料制造的漏斗,所述漏斗的大口端安装于保护外壳4的上面,且与顶盖1连接,所述漏斗的小口端连接诱捕瓶3。所述连通件2为玻璃材料制造的漏斗,所述漏斗的大口端安装于保护外壳4的上面,且与顶盖1连接,所述漏斗的小口端连接诱捕瓶3。所述连通件2使用漏斗,由于漏斗的上端开口大,而下端的开口小;则橘小实蝇自上端的开口进入后,再从下端开口进入诱捕瓶3后,不能轻易从漏斗的开口逃出诱捕瓶3。
所述顶盖1包括上端的圆锥部11和下端的圆柱部12,所述圆柱部12设有内腔,所述内腔内设有3张隔板123,所述3张隔板123的一端固定一起,另一端与圆柱部12的壁面固定连接,所述圆柱部12的壁面设有3个开口121,每个开口121位于相邻的隔板123之间;所述内腔的底部设有与连接件2连通的通孔122,所述通孔122位于相邻的隔板123之间。
所述隔板123的一端均位于内腔的中心轴线上;相邻之间的2张隔板123之间的角度均为1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330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弧离子镀方法
- 下一篇:一种紫杉醇和盐酸雷尼替丁的药物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