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入耳式耳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33950.X | 申请日: | 2013-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064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刘耕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阪京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许志勇 |
地址: | 518048 广东省深圳市福***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入耳 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耳机,尤指一种入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鉴于科技的进步,许多电子产品均朝向精密化、微小化的方向发展,耳机即是其中之一。为了呈现立体音场并追求中、高、低音的解像力,许多厂商尝试于耳机中置放多个喇叭单体。例如,KOSS公司曾发表具有二个喇叭单体的耳机(型号KDE250),其中一个喇叭单体负责低音音域,另一喇叭单体负责高音音域。
然而,为了使低音音域效果明显,通常使用的低音喇叭单体不能太小。如此,将使得耳机的重量无法减轻,耳机的体积也无法缩小。特别是,对于入耳式耳机而言,耳机的体积将影像到耳机伸入耳道的深度。因此,如何避免中、高音影响低音解像力,同时减少耳机的体积与重量,是为相关厂商致力研究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前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入耳式耳机,可避免增加耳机的重量及体积,同时可提升中、高、低音的解像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入耳式耳机,包含壳体、第一电声换能器及第二电声换能器。
壳体呈中空状,包含彼此相通的第一音室及第二音室。第二音室的容积小于第一音室的容积。第二音室包含位于远离第一音室的一端的出音口。第一电声换能器设置于第一音室。第二电声换能器设置于第二音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入耳式耳机,可分别利用第一电声换能器及第二电声换能器产生低频声音与中高频声音。并且,通过第一电声换能器及第二电声换能器的摆放方向不同,使两者的出音方向相反,藉以使两者发出的声音传送至耳塞的时间点不同。因此,可使低频声音与中、高频声音不会互相影响,使入耳式耳机具有良好的声音解像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入耳式耳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线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入耳式耳机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入耳式耳机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壳体内部音室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电声换能器与第二电声换能器的出音方向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入耳式耳机
200壳体
210第一音室
211第一开口
212反射空间
213导音空间
214第一凸部
215上盖
2151第一间隔壁
2152第一缺口
216下盖
2161第二间隔壁
2162第二缺口
220第二音室
221出音口
222第二开口
223第一卡槽
224第二卡槽
230第三音室
231导线通孔
232端壁
241第一导音口
242第二导音口
250支撑部
300第一电声换能器
310出音面
400第二电声换能器
500耳塞
510外伞部
511第三开口
520内伞部
521第四开口
522第二凸部
530导音管
600音源导线
700固定件
800间隔壁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入耳式耳机100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1所示,入耳式耳机100包含壳体200、耳塞500及音源导线600。音源导线600穿设于壳体200。耳塞500套设于壳体200上,以供使用者将耳塞500伸入耳道中。
图2为图1沿A-A线的剖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入耳式耳机100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入耳式耳机100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合并参照图2至图4,入耳式耳机100还包含第一电声换能器300及第二电声换能器400。壳体200呈中空状,包含第一音室210及第二音室220。第一音室210与第二音室220相通,且第二音室220的容积小于第一音室210的容积。第二音室220包含位于远离第一音室210的一端的出音口221。第一电声换能器300设置于第一音室210。第二电声换能器400设置于第二音室220。
藉此,第二电声换能器400输出的声音可经由第二音室220反射后,经由出音口221导出;相似地,第一电声换能器300输出的声音可经由第一音室210反射后,通过第二音室220而于出音口221导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阪京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大阪京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339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安全车载充电器
- 下一篇:一种车载动力电池的充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