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串联式风轮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40875.X | 申请日: | 2013-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20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刘仁南;陈晴;陈鹏凯;殷逸卉;张景慧;吴晓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03D11/04 | 分类号: | F03D11/04;F03D11/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江海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14 | 代理人: | 张兢 |
地址: | 21300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串联式 风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力发电设备中的风轮机。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装置主要由风轮机和发电机组成。目前,大型风力发电装置所用的风轮机通常其风轮及叶片巨大,安装时,巨大的风轮和发电机通常都要安装到与其配套的很高的塔架的顶端,这种风力发电装置技术复杂、成本很高、运输和安装都较困难且占地面积大;因而不适用于对占地要求小、可方便地安装在楼顶等处所的家庭和单个工厂等需电量相对有限的使用场合的需要。目前小型风力发电装置也见使用,但常见的小型风力发电装置虽然其具有成本不高、占地面积小等优点,但其存在发电功率小的不足,要增加功率就必须增大风轮机的风轮叶片的半径从而增大占地面积,因而其适用性受到了明显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运输和安装方便、占地面积小、成本较低、便于级联以增加功率的串联式风轮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串联式风轮机,其结构特点是:包括框架、轮辐、叶片、转动轴、对接端子和轴承;
上述的框架包括上轴架板、下轴架板和立柱;立柱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轴架板和下轴架板固定连接;上轴架板和下轴架板的中心位置设有轴承安装孔;轴承设有2个,该2个轴承分别固定安装在上轴架板和下轴架板的轴承安装孔内;
轮辐包括结构相同的上轮辐和下轮辐;上轮辐包括一体连接的圆盘部和辐条;圆盘部为圆形的板体件,圆盘部的中轴线处设有转轴安装孔;辐条为长条形板体件,且辐条设有3至15根;
叶片的个数与辐条的根数相同;每个叶片均由其上下两端分别与上轮辐的辐条和下轮辐的辐条固定连接,且各叶片的朝向一致;
转动轴为圆柱形棒状钢质件;转动轴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向内凹进的圆形的对接端子安装孔;
对接端子包括结构相同的上对接端子和下对接端子;上对接端子包括一体连接的基座和卡接突起部;基座为圆柱体,其直径与转动轴的对接端子安装孔的内径相适应;卡 接突起部设于基座的上端面上,卡接突起部由前后对称的2个向上突起的1/4的圆柱体构成,其左右两边构成2个对称的卡接槽;上对接端子由其基座与转动轴的对接端子安装孔配合,固定安装在转动轴的上端;且上对接端子的卡接突起部外露;下对接端子由其基座与转动轴的下部对接端子安装孔配合,固定安装在转轴的下端,下对接端子的卡接突起部向下设置,且下对接端子的卡接突起部的下端面与转动轴的下端面平齐;
转动轴从下向上依次穿过下轴架板上的轴承、下轮辐的转轴安装孔、上轮辐的转轴安装孔以及上轴架板上的轴承;转动轴与2个轮辐和2个轴承均为过盈配合固定连接;且转动轴的上端面与框架的上轴架板的上端面平齐;转动轴的下端面与框架的下轴架板的下端面平齐。
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转动轴为钢管;转动轴的内径与对接端子的上对接端子的基座的直径相适应;上对接端子由其基座与转动轴的上部管体内腔固定连接;且上对接端子的卡接突起部外露;下对接端子由其基座与转动轴的下部管体内腔固定连接;下对接端子的卡接突起部向下设置,且下对接端子的卡接突起部的下端面与转动轴的下端面平齐。
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框架的上轴架板为基本呈十字型的板体件;上轴架板由中间部和4个向外伸出的连接臂一体组成;上述的上轴架板的轴承安装孔设置在上轴架板的中间部的中心位置;上述的立柱设有结构相同的4根,该4根立柱分别由其上端与上轴架板的4个连接臂的外端固定连接;该4根立柱分别由其下端与下轴架板的4个连接臂的外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轮辐的上轮辐的辐条的数量为6根。
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叶片包括一体连接的侧板和挡板;侧板为铅垂设置的向一侧突出的弧形板体件;挡板为水平设置的弧形板体件;挡板分上下设有相同的2块;叶片由其上下两端的挡板分别与上轮辐的辐条和下轮辐的辐条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述的框架和对接端子的材质均为不锈钢;轮辐的材质为铝合金或塑料;叶片的材质为金属板、塑料板或碳纤维板。
进一步的方案还有:还包括设置在框架四周的安全防护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理工学院,未经江苏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408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液压装置
- 下一篇:积雪草提取物的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