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适应同址干扰抵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44748.7 | 申请日: | 2013-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13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谢跃雷;欧阳缮;刘洁;晋良念;陈紫强;刘庆华;蒋俊正;肖海林;丁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5/03 | 分类号: | H04L25/03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 代理人: | 陈跃琳 |
地址: | 541004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适应 干扰 抵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同址干扰抵消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载、舰载及机载无线通信中,往往需要在一个通信平台上布置多部电台,这些电台同时工作时,由于其天线间距很近,发射机和接收机收发电平相差很大,接收机通常就会耦合进大量附近发射机发送的信号,这就是同址干扰。当附近发射机的发送信号功率很大时,产生的强干扰电平一般会超过邻近接收机的动态范围,造成接收机阻塞,形成通信中断。因此,如何有效抑制同址干扰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目前解决同址干扰的方法主要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硬件上将整个通信系统、电路技术的设计和工艺方法进行优化,改善电子设备的性能,降低干扰源的电平幅度,增加干扰源在传播路径上的衰减以及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等等。软件上主是要合理分配各个通信设备的空间位置及频谱,以降低同址干扰。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局限性,当干扰电平过大时,抑制效果将严重恶化。
为了更进一步地抵消干扰信号,自适应干扰抵消技术开始成为了人们的研究方向,在天线和接收机之间引入一个自适应信号处理模块对的接收信号进行自适应干扰抵消的处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大功率干扰信号,又不会影响到后面接收机的正常工作。常用的自适应干扰抵消算法大都基于自适应LMS算法进行,针对同址干扰信号的强功率和时变的特性,诞生了很多改进的变步长LMS算法,计算量小,收敛速度快,以及改变滤波器结构的自适应算法,还有提高信号的相关性来增加干扰信号的抵消程度,这些方法在处理同址干扰信号上都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当同址干扰源数量增多时,需要在每个干扰发射天线处耦合干扰信号并采集,使自适应干扰抵消模块的干扰信号采集设备变得复杂,给有限的工作空间增加负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适应同址干扰抵消装置,能够有效抑制多部设备产生的同址干扰,且仅需在接收天线处进行数据采集,无需干扰信号的耦合采集装置,使得自适应干扰抵消模块简单化,更加适合实时狭窄的工作环境。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适应同址干扰抵消装置,主要由抽取器、第一级滤波器和第二级滤波器组成;其中抽取器的输入端与接收天线相耦合;抽取器的N个输出端中的其中1个主通道输出端接入第一级滤波器和第二级滤波器的控制端,另外N-1个参考通道输出端与第一级滤波器的输入端相连;第一级滤波器的输出端接入第二级滤波器的输入端,第二级滤波器的输出端耦合至接收机的输入端。
所述抽取器的输出端个数N介于2~8之间。
所述第一级滤波器和第二级滤波器均为自适应滤波器。
与传统的同址干扰抵消算法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
(1)无需信号耦合采集装置。传统的自适应同址干扰抵消方法需要分别从干扰天线处耦合引出干扰信号作为相关信号进行自适应干扰抵消,本方法通过将接收信号抽取成N路信号的方式得到相关信号。
(2)能够有效抑制多部设备的干扰。当干扰信号数量过多时,传统的自适应干扰抵消方法需要引出干扰后通过自适应干扰抵消方式逐个抵消干扰信号,而本方法的干扰抵消过程不受干扰数量的影响。
(3)更加适合狭窄的工作环境。本方法仅需从接收端耦合出信号进行自适应干扰抵消的处理,利用有用信号和其他干扰信号频率的不同抵消干扰信号,恢复出有用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同址干扰抵消装置应用原理框图。
图2是两级滤波器噪声抵消算法原理图。
图3a误码率随N变化曲线。
图3b误码率随fes变化曲线。
图4是多干扰源情况下多参考输入同址干扰抵消算法和传统同址干扰抵消算法功率谱图的比较。
图5是多干扰源情况下多参考输入同址干扰抵消算法和传统同址干扰抵消算法莱斯多径信道下误码率的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447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HTML5的呼叫中心CTI软电话实现装置
- 下一篇:无源光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