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离心叶轮式油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45992.5 | 申请日: | 2013-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64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宁静红;刘圣春;郭宪民;毛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商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4B7/00 | 分类号: | B04B7/00;B04B5/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肖莉丽 |
地址: | 300134***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心 叶轮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心叶轮式油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民用等各个领域,很多循环系统中都需要进行油气分离。现有的离心式油气分离装置,内部布满螺旋形通道,夹带油滴的气体流过螺旋形通道,由于气体与油滴的密度不同,油滴受到的离心力大于气体,所以油滴被甩到油气分离装置的壁面上,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排油管排出,其内部螺旋形通道尺寸大,结构复杂,装置耗材多,占空间大。因此,亟待开发工作稳定、分离效率高、结构紧凑、外形尺寸小、占空间小、节约金属材料的油分离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油气分离装置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内部带有离心叶轮,利用具有流速的气体推动叶轮转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比重不同的气体和夹带的油滴高效分离的油气分离装置。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离心叶轮式油分离装置,包括壳体、离心叶轮、进气接管、排气接管、放油接管和排污管,所述壳体由筒体、顶盖和底盖密封连接而成,所述离心叶轮包括叶轮盘和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均匀分布在所述叶轮盘上并与所述叶轮盘焊接,所述叶轮盘中心设置有贯通孔,所述离心叶轮置于所述筒体内部上部空间,所述排气接管一端穿过所述叶轮盘中心的贯通孔并与固定螺母螺纹连接,实现排气接管与叶轮盘的固定连接,排气接管与叶轮盘的连接部位放置有自润滑材料,所述排气接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顶盖并与所述顶盖之间密封连接,所述排气接管既作为气体的出口,又作为叶轮盘的旋转轴;所述筒体上安装有朝向所述叶片方向出气的所述进气接管,所述筒体的下端分别安装有放油接管和排污管,所述放油接管的位置高于所述排污管;利用具有流速的气体推动所述叶片转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比重不同的气体和夹带的油滴分离。
所述排气接管与所述顶盖之间焊接连接,所述排气接管位于所述顶盖的中央位置,所述筒体、顶盖和底盖之间为焊接连接。
所述放油接管和排污管分别位于所述筒体的两侧。
所述自润滑材料为石墨或聚四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离心叶轮式油分离装置,筒体内部设有离心叶轮,利用具有流速的气体推动叶轮转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比重不同的气体和夹带的油滴进行分离,油气分离效率高,工作稳定,能够保证系统中运动设备的有效回油和换热设备的热阻减小,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性能。
2、本实用新型的离心叶轮式油分离器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外形尺寸小、占用空间小、节约了金属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离心叶轮式油分离装置示意图;
图2所示为A-A剖视图。
图中:1.顶盖,2.排气接管,3.叶轮盘,4.叶片,5.筒体,6.放油接管,7.底盖,8.排污管,9.固定螺母,10.进气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离心叶轮式油分离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壳体、离心叶轮、进气接管10、排气接管2、放油接管6和排污管8,所述壳体由筒体5、顶盖1和底盖7密封连接而成,本实施例中,所述筒体5、顶盖1和底盖7之间为焊接连接。所述离心叶轮包括叶轮盘3和多个叶片4,多个所述叶片4均匀分布在所述叶轮盘3上并与所述叶轮盘焊接,所述叶轮盘3中心设置有贯通孔。所述离心叶轮置于所述筒体5内部上部空间,所述排气接管2一端穿过所述叶轮盘中心的贯通孔并与固定螺母9螺纹连接,实现排气接管2与叶轮盘3的固定连接,排气接管2与叶轮盘3的连接部位放置有石墨或聚四氟的自润滑材料,所述排气接管2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顶盖1并与所述顶盖1之间密封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气接管2与所述顶盖1之间焊接连接,所述排气接管2位于顶盖1的中央位置,所述排气接管既作为气体的出口,又作为叶轮盘的旋转轴。所述筒体5上安装有朝向叶片4方向出气的所述进气接管10,所述筒体5的下端分别安装有放油接管6和排污管8,本实施例中,所述放油接管6和排污管8分别位于所述筒体5的两侧。所述放油接管6的位置高于所述排污管8。利用具有流速的气体推动所述叶片转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比重不同的气体和夹带的油滴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商业大学,未经天津商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459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确认试剂
- 下一篇:一种新型制笔离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