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缸盖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46472.6 | 申请日: | 2013-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33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马玉凤;靳素华;孟祥山;胡志胜;路明;徐涛;郑久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24 | 分类号: | F02F1/24;F01M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缸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其中铸造有圆弧形管状件作为润滑油道的气缸盖。
背景技术
在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发动机的小型化、紧凑化一直是设计人员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中国专利申请号:96192117.X、申请日:1996-10-16、发明名称“内燃机的摇臂组件”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内燃机,气门摇臂通过摇臂支座安装到气缸盖上,而安装摇臂支座紧固到缸盖上时,需要在缸盖上铸造出摇臂支座安装凸台。并且,为了给气门摇臂提供润滑,在摇臂支座和摇臂支承垫上设置了润滑油道。
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1220401277.1、申请日:2012-8-14、发明名称“顶置凸轮轴缸盖”的实用新型专利中,进一步公开了气缸盖的回油道向摇臂支座安装凸台供油的润滑油道结构。由于发动机的结构已经很紧凑,为了避让周围的水套等结构,回油道只能位于凸轮轴安装座的下方,出于加工方便的考虑,摇臂支座安装凸台采用斜油孔与回油道贯通。但是,斜油孔也限制了发动机的进一步小型化,存在改进空间。
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134760.7、申请日:2013-4-18、发明名称“一种气缸盖及顶置凸轮轴发动机”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发明人提出利用从摇臂支座安装凸台开始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直油孔和从进气侧面开始水平延伸的第二直油孔来与回油道连通,取代通常采用的斜油孔,从而实现发动机的进一步小型化。但是,第一直油孔与第二直油孔是通过机加工形成的,这就需要在加工过程中经历从气缸盖顶部钻孔和从进气侧面钻孔两道工序,一方面两次钻孔加工精度要求高,否则会造成两孔不能连通使气缸盖成为废品,或者即使连通但由于两孔轴线异面而非相交而使两孔错位连通,阻碍油液向摇臂支座安装凸台的流动;另一方面,两个直油孔的相交位置处附近仍然存在无法设计水套的空间,存在着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在进一步实现发动机的小型化的同时使气缸盖的加工更简单、为冷却水套的布置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实现更好的冷却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缸盖,所述气缸盖具有顶面、底面、进气侧面、排气侧面、前端面和后端面,所述顶面上分布有凸轮轴安装座和摇臂支座安装凸台,所述前端面与所述后端面之间具有贯通的回油道,所述气缸盖中一体铸造有圆弧形管状件,所述圆弧形管状件与所述回油道连通,并且所述圆弧形管状件的一端在所述摇臂支座安装凸台上开口,所述圆弧形管状件的圆心与所述凸轮轴安装座的轴孔的圆心重合。
优选地,所述圆弧形管状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气侧面之间具有间隔。
优选地,所述间隔位置分布有水套腔室。
优选地,所述圆弧形管状件的外壁具有凸棱或者尖突。
本实用新型在气缸盖的铸造过程中将圆弧形管状件预埋在铸模中,从而使圆弧形管状件被铸造在气缸盖中形成从摇臂支座安装凸台到回油道的油路,无需再进行水平钻孔和垂直钻孔,节省了工序,加工更简单,并且能够保证油路是贯通的而无需考虑钻孔的机加工精度的影响。而且,圆弧形管状件的圆心与凸轮轴安装座的轴孔的圆心重合,使得整个圆弧形管状件的轮廓线均能够倾向于与凸轮旋转轨迹相切,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布置水套腔室提供空间,在实现发动机的进一步小型化的同时提高冷却效果。并且,管状件的圆弧形状有利于气缸盖的铸造材料与管状件之间的应力分布,不会造成应力集中。
进一步地,圆弧形管状件的一端与进气侧面之间具有间隔,这不仅节省了在进气侧面进行封堵的工序,而且为实现气缸盖水套在更大范围内的布置提供了空间。
进一步地,间隔位置分布有水套腔室能够提高水套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圆弧形管状件的外壁上的凸棱或者尖突能够使圆弧形管状件与铸造材料的连接更加紧密。
附图说明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一种顶置凸轮轴发动机的气缸盖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发动机的立体图,并且发动机上的部分组件被省略;
图3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表明了现有技术一的润滑油道结构;
图4是类似图3的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表明了现有技术二的润滑油道结构;
图5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二中第一直油孔与第二直油孔错位仅部分连通的情况;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圆弧形管状件的主视图;
图7是类似图3的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表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润滑油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464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