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联接组别相同的6-10kV双电压干式变压器线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48381.6 | 申请日: | 2013-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604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宝亨新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28 | 分类号: | H01F27/2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213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接 组别 相同 10 kv 电压 变压器 线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电压干式变压器,特别是一种联接组别相同的6-10kV双电压干式变压器线圈结构。
背景技术
在有特殊要求的接入配电变压器场合中,即变压器高压绕组有6kV接入情形,又有可能10kV接入情形,通常为满足此两种情形,利用6kV与10kV电压比接近的基础,在6kV接入情形,变压器联接为“D”接,在10kV接入情形,变压器联接为“Y”接。
事实上接入配电变压器场合,存在变压器并联的问题,联接组别要求一致,而“D”接与“Y”接变换,并不能和现场其它变压器联接组别一致,不一致则不能接入。
通常供电网络6kV级有:6kV、6.3kV、6.6kV三种电压,10kV级有:10kV、10.5kV、11kV三种电压,完全利用电压比接近,则很难满足。
6-10kV双电压变压器指这两种电压等级中任一个电压相互组合的双电压变压器,理论上有3×3=9种组合。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低压线圈绕组数与普通双绕组变压器相同、联接组别相同、输入电压为6kV或10kV的双电压干式变压器线圈结构,使联接组别一致、输出电压更精确。
技术方案:一种联接组别相同的6-10kV双电压干式变压器线圈结构,包括每相的高压线圈,所述高压线圈设置有16个出线端子。
所述16个出线端子从输入端至输出端依次按4、8、4分配成3个分接区,所述3个分接区将所述高压线圈分隔成4个线匝段。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对高压线圈结构进行模块化设计,在变压器使用时,依实际电网电压,按变压器设计的线圈接线要求,采用局部串并连的方法,联接相应的出线端子,得到和输入电压相应要求的匝数。变压器的高压绕组不管从6KV级电压接入或从10KV级电压接入,但绕组数与普通双绕组变压器一样,每相一个相同的高压线圈、一个相同的低压线圈,即高低压线圈绕组数相同,低压输出相同,短路阻抗相近,联接组别不改变。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改变高压线圈内部结构,根据变压器实际工作要求接线出线端子,与现有的6-10kV双电压干式变压器的“D”接与“Y”接变换相比较,得到的输出电压更精确,克服了并联组别不一致的情况,满足不同电压的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的一种输入电压为6kV的出线端子联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的一种输入电压为10kV的出线端子联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线圈整体外部结构成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如附图1所示,一种联接组别相同的6-10kV双电压干式变压器线圈结构,对其每相的高压线圈结构进行模块化设计,对高压线圈结构计算,将高压线圈设置16个出线端子,图中序号标注为1-16,确定每个出线端子的匝数和位置,从输入端A1(B1、C1)至输出端X2(Y2、Z2)对16个出线端子依次按4、8、4分配成3个分接区,3个分接区将高压线圈分隔成4个线匝段,图中序号标注为Ⅰ-Ⅳ。
附图2、3分别给出了按本实用新型高压线圈模块化结构,在输入电压为6kV、10kV时,对出线端子联接的一种具体的联接示意图。联接是在变压器使用时,依实际电网电压,按变压器设计的线圈接线要求,采用局部串并连的方法,联接相应的出线端子,得到和输入电压相应要求的匝数。
本实用新型线圈用环氧树脂浸漆(浇注)成型,整体外部结构成型如附图4所示,线圈按通用的绕制、浸漆(浇注)、固化工艺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宝亨新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宝亨新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483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