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载重动态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49571.X | 申请日: | 2013-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318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黄小舟;蒋跃文;林林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应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G19/03 | 分类号: | G01G19/03;G08C17/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黄为 |
地址: | 51401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载重 动态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装置,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载重动态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交管和路政部门对营运的货车进行超载检查的手段主要采用地磅或便携式汽车称重仪,技术方法比较局限。地磅属于一种静态检测的方法,但地磅使用基坑、秤台等大体积的结构部件,造成设备本身重量大、体积大、装配成本较高、无便携性,另外,其称重结果准确度较低。便携式汽车称重仪相对于地磅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需要将车辆压过检测单元,由于误差较大等准确度问题经常出现来回重复检测。此外,这两种检测手段的属于静态和半静态检测,效率普遍偏低,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而目前动态检测方法主要是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 和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设计车辆超载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平台,但在实际中无法实现对每辆车辆进行定位检测。
经研究,对于既定的路面当车辆以一定的速度行驶时,其路面振动的信息与汽车载重有着较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只要测定出在既定路面上汽车的行驶速度和振动信息,即可测定汽车载重。为此,我们提出基于车辆行进过程中的振动信息进行检测的方法实现动态载重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使用方便且效果良好的汽车载重动态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载重动态检测装置,其中所述检测装置由相互连接的测试终端和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振动传感器节点组成;所述测试终端主要由控制器及与控制器分别连接的显示单元、控制键盘单元和电源单元组成;所述传感器节点由振动耦合平台、设置在振动耦合平台内的压电陶瓷传感器及与压电陶瓷传感器电路连接的信号处理模块组成;所述信号处理模块与控制器连接。
上述的汽车载重动态检测装置中,所述的控制器电路连接有无线接收模块;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连接有无线发射模块,所述信号处理模块与控制器之间通过无线信号连接。
上述的汽车载重动态检测装置中,所述的振动传感器节点有两个,两个振动传感器节点之间的间距为3~10米。
上述的汽车载重动态检测装置中,所述的控制器电路还连接有语音提示单元。
上述的汽车载重动态检测装置中,所述的控制器电路还连接有无线发射单元,所述无线发射单元与外部上位机的无线接收单元相对应。
上述的汽车载重动态检测装置中,所述的振动耦合平台由支板、固定在支板上的支座与支座铰接的夹板以及罩设在支板边缘的防护罩组,所述压电陶瓷传感器通过夹板与支板配合夹紧固定。
上述的汽车载重动态检测装置中,所述的支板上设有与压电陶瓷传感器相对应的圆形槽,所述圆形槽的槽深为0.05~0.2mm;所述压电陶瓷传感器设置在圆形槽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在路面上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振动传感器节点收集数据,再通过信号处理模块处理后通过无线模组发送至测试终端。由于充分利用汽车在路面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与汽车载重和行驶速度之间的关系,实现汽车载重的检测,无需干预正常车辆的运行。该检测方法和仪器可以为交管和路政部门提供实时动态的超载检测手段,提高超载检测效率和检出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超载带来的路面损坏和交通事故的概率,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和保障道路安全。同时,为了使使用更加灵活方便面,在测试终端上还设有语音提示单元;进一步地,通过在测试终端上设置无线发射单元,可以与上位机进行数据传输,使得上位机可以对各检测点情况实时了解,可以方便交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对超重车辆进行查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振动传感器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测试终端1、振动传感器节点2、控制器3、显示单元4、控制键盘单元5、电源单元6、振动耦合平台7、支板7a、支座7b、夹板7c、防护罩7d、圆形槽7e、压电陶瓷传感器8、信号处理模块9、无线接收模块10、无线发射模块11、语音提示单元12、无线发射单元13。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应学院,未经嘉应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4957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