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岔口纺丝甬道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50588.7 | 申请日: | 2013-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606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何海潮;宋红伟;邵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金纬化纤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金纬挤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金纬管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金纬片板膜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杰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D5/04 | 分类号: | D01D5/04;D01D1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叶克英 |
地址: | 20180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岔口 纺丝 甬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应用在纺织领域的机械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多岔口的纺丝甬道。
背景技术
在纺丝过程中,甬道的作用是丝条的通道,起到保护丝条,防止被外来因素的干扰,比如风,等。且,还要保证甬道内的气流运动方向与丝条保持一致,纺丝室的空调风压要高于卷绕间4.9-9.8Pa。目前,常规的纺丝甬道体1(图1所示)是一位对一套甬道,这样产量小,在做细丝的时候产量跟不上。在化纤纺丝技术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分纤丝,在用户不断追求产量的要求下,上述工艺已无法满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产量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多岔口纺丝甬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多岔口纺丝甬道,包括,纺丝甬道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纺丝甬道体由复数个甬道组成,所述甬道具有一进料口及一出料口,所述甬道内形成有一与所述进料口及出料口连通的纺丝通道。
优选地,这些所述甬道的数量为3,且并排排列。
优选地,这些所述进料口彼此紧密排列,这些所述出料口彼此存在一间隔。
优选地,所述进料口处连接有一上法兰,所述出料口处连接有一下法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纺丝产量大大提高,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
1、纺丝甬道体 2、甬道 21、进料口
22、出料口 23、纺丝通道 3、上法兰
4、下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2,图中所示的是一种新型三岔口纺丝甬道组件,包括,一铝垫板,三个上法兰,一纺丝甬道体,三个下法兰,一支撑固定板,其中,该纺丝甬道体由并排排列的三个甬道组成并形成一个整体。每一甬道都具有一进料口及一出料口,该甬道内形成有一与进料口及出料口连通的纺丝通道。这些上法兰与铝垫板通过螺丝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并保证尺寸的一致性与完整性,藉此,方便与纺丝甬道体的组装焊接(氩弧焊)。该进料口处留有供上法兰安装的20毫米直角安装翻边,起到简化配合安装,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这些所述进料口彼此紧密排列,这些所述出料口彼此存在一间隔,从图中看,左、右通道成外八字形分布。甬道的出料口连接有厚度为6毫米,宽(外径减去内径)为25毫米的下法兰,目的在于下法兰防止出料口变形以及向内部收缩,下法兰起到支撑及固定防止甬道体下开口变形的作用。并且相邻下法兰之间有支撑固定板,保证下法兰开口的相对位置准确,防止变形。
使用的方式,每个甬道对应一位,即,本创造能够同时三位一起工作,纺丝产量提高了2倍,比如,原来的产量X变成现在的产量3X。并且,既能利用其中一个甬道,还可以利用两个甬道,或者全用,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
以上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金纬化纤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金纬挤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金纬管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金纬片板膜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杰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金纬化纤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金纬挤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金纬管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金纬片板膜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杰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505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纺织用升头器
- 下一篇:一种自动缫丝机的车身漏茧漏水收集及自动输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