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双高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53425.4 | 申请日: | 2013-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92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彭玉延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玉延 |
主分类号: | F23D11/00 | 分类号: | F23D11/00;F23D11/44;F23D14/02;F23D14/6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11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器,特别是一种利用高温燃气与高温空气混合燃烧的环保节能型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三种燃烧器:第一种是液体燃料雾化燃烧器,他是在液体燃料雾化后与常温空气混合燃烧;第二种是液体燃料气化燃烧器,它是液体燃料汽化后与常温空气混合燃烧;第三种是气体燃料燃烧器,常温气体燃料与常温空气混合燃烧。这三种燃烧器的缺点是:燃料和空气在开始燃烧前温度均较低,燃烧均须在富氧条件下进行,需氧量大,燃烧不稳定,炉膛内火焰有温度降值,有火焰界面,炉膛温差大,炉膛平均温度低。烟气温度高,热效率低。CO和NOX含量高。燃烧不充分,及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
针对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已有类为燃料的各种热能设备情况调查,基本上是燃料品质鱼目混杂极不规范,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与国家倡导的环保低碳及不相符,而且柴油还有上涨的趋势,甚至有时还出现油荒,无油可供,给生产企业造成各种不便和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燃烧特点的新型双高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途径实现的:新型双高燃烧器,它包括供气部分、燃料供给部份及气化加热燃烧部分,其中的燃料供给部分的结构如下:朝上张开的爪状燃料输送管的端部设有小孔,燃料输送管的端部外围密封安装有预热汽化室,燃料输送管的另一端合并后经控制开关接燃料箱;集束状的输送管是由三根或三根以上,其管与管间的夹角为等角的管束构成;气化加热燃烧部分的结构如下:输送管的上端接初级加热汽化室,下端通预热汽化室,初级加热汽化室与二级加热汽化室间隔并相通,二级加热器化室与高温加热时间隔并相通,上述的预热汽化室、高温加热室、初级加热汽化室及二级加热汽化室是由外至内布置的,他们可为圆形或多边形或扇形。高温加热室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主燃烧室放器及辅助燃烧释放器,在主燃烧释放器及辅助燃烧释放器上分别开有释放孔。供气部分包括风机、风管、控制开关和上开口的旋流室,其中的旋流室分为内室和外室两层结构,内外两室之间通过进气孔相通,进气孔分布在内外室之间供壁上,成不对称分布。辅助燃烧释放器与预热汽化室间连接阻流片。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燃烧装置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采用的多级加热气化燃烧装置,或使液体完全汽化,并被加热成高温燃气,或是普通燃气被主机加热成高温燃气,同时将空气加热成高温空气后与高温燃气混合燃烧,燃烧可在低氧条件下进行,需氧量小,燃烧温度高,燃烧稳定,炉膛内火焰无温度峰值,无火焰界面,炉膛温差小,炉膛平均温度高,烟气温度低,热效率高,CO和NOX含量低。燃烧充分,既保护了环境有节约了能源;
将预热汽化室置于燃烧器外侧,可减少加热气化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增加加热气化面积,提高了燃气温度;
采用预热气化、初级加热气化、二级加热气化和高温加热多级汽化加热结构,逐级加热汽化,增加了气体行程,气化加热速度更均衡、稳定,燃气温度高;
输油管是由上部开有向四周喷射的小孔、燃料进入预热汽化室得到均匀分散,使制空与受控同步,受控范围大,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机械泵和柴油泵以前是用铁材料制造现在采用不锈钢材料,稳压耐腐耐酸加到2.5—3米增加空间及增强安全性能,
过去根据柴油性能的不环保且费钱的因素现采用的纯机原料机会像客户要求的一样环保、省钱。
现在把油泵存到地下更增强了安全性能且耐腐耐酸。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新型双高燃烧器包括供气部分、燃料供给部分及气化加热燃烧部分三个部分。
其中的燃料供给部分的结构如下:朝上张开的爪状燃料输送管8的端部设有向四周喷射的小孔7,目的是使进入预热汽化室5的液体或气体燃料均匀分布。燃料输送管8的端部外围密封安装有预热汽化室5,燃料输送管8的另一端合并后经控制开关14接燃料箱;集束状的输送管11是由三根管与管间的夹角为120°的管束构成,这样的结构能使染料均匀的进入预热汽化室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玉延,未经彭玉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534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空心板桥扩宽改造的新旧桥横向增强钢框体
- 下一篇:含硅碳质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