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平流沉淀池的吸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54970.5 | 申请日: | 2013-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94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慧;史长彪;朱永;邵月云;许荣军;杨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蓝深制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24 | 分类号: | B01D21/24 |
代理公司: | 江苏永衡昭辉律师事务所 32250 | 代理人: | 王剑 |
地址: | 2115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平流 沉淀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力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沉淀池吸泥装置。
背景技术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体污染不断加剧,造成不少地方出现水量虽多却不能使用的水质型缺水现象。水处理的主要任务是改善水质,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污水中的杂质去掉,加工成符合生产和生活的使用水质要求的成品水,并输送到用户,以及收集使用过的污水并处理到水质符合循环使用或排放要求。其中沉淀是给水和排水工艺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沉淀池排泥直接影响水质的效果。采用机械排泥可以减轻劳动强度、保证沉淀效果。
新型的行车式吸泥机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中平流沉淀池。用于排除池底的污泥,使水质净化。此结构形式的吸泥系统结构合理,运行平稳、可靠,无振动无噪音,安装维护方便。
现有吸泥装置,排泥泵出口至主梁上的排泥管段采用不锈钢管,则需紧固件联接。当排泥泵发生故障时,则需放空清池,人下池,拆卸安装,十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当排泥泵发生故障时,无需放空清池也不要人下池、方便维修和拆卸安装的用于平流沉淀池的吸泥装置。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平流沉淀池的吸泥装置,包括机架、与机架顶端连接的主梁、依次连接设置在主梁下方的排泥管、马牙管头、橡胶软管、排泥泵、锥形管和吸泥管,排泥泵通过吊链悬挂在主梁上。
本实用新型中,排泥泵的底部设置有锥形底座,锥形管设置在机架上,排泥泵与锥形底座一同插入锥形管中,排泥泵的出口通过排泥泵出口马牙管头与橡胶软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橡胶软管的出口通过马牙管头和软管夹箍与排泥管连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在排泥泵发生故障时,无需放空清池也不要人下池,人只需站在主梁上打开盖板,提起吊链,由于排泥泵依靠其进口圆锥形外表面,与锥形底座内锥形面自藕配合定位,没用紧固件连接,同时因软管的柔性,就可将泵直接吊起,放在主梁平台上或在平台上拆去软管夹箍及电缆线用车拖到车间检修维护。当泵得到检修维护后,再用吊链将本放入原锥形底座上。
为便于安装及检修维护,本实用新型从排泥泵出口至主梁上的排泥管段,采用橡胶软管。另外,从排泥泵出口至主梁上的排泥管段,用橡胶软管还有减振降低噪音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主梁、2-马牙管头、3-排泥管、4-软管夹箍、5-橡胶软管、6-排泥泵、7-排泥泵出口马牙管头、8-锥形底座、9-锥形管、10-密封圈、11-机架、12-吸泥管、13-吊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包括机架11、与机架11顶端连接的主梁1、依次连接设置在主梁1下方的排泥管3、马牙管头2、橡胶软管5、排泥泵6、锥形管9和吸泥管12,排泥泵6通过吊链13悬挂在主梁1上。
本实用新型中,排泥泵6的底部设置有锥形底座8,锥形管9设置在机架11上,排泥泵6与锥形底座8一同插入锥形管9中,排泥泵6的出口通过排泥泵出口马牙管头7与橡胶软管5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橡胶软管5的出口通过马牙管头2和软管夹箍4与排泥管3连接。
本实用新型装置在现场安装使用时,将机架11现场焊接到主梁1上,通过螺栓将锥形管9连接到机架11上,将锥形底座8通过螺栓与排泥泵6连接后,安装上密封圈10,一起插入到锥形管9中,排泥泵6出口与排泥泵出口马牙管头7螺栓连接后,再与橡胶软管5连接,橡胶软管5的出口再通过马牙管头2和软管夹箍4连接到排泥管3上。底部的吸泥管12通过螺栓与机架11连接,与排泥泵6相通。排泥泵6上的吊链13悬挂在主梁1上。排泥管3通过螺栓螺母连接主梁上1。
吸泥系统在排泥泵6的作用下,通过吸泥管12和橡胶软管5将平流沉淀池底的污泥由底部输送到排泥管3中,排出池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蓝深制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蓝深制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549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