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碳纤维单向织物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59676.3 | 申请日: | 2013-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01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缪黎丽;缪黎燕;邵敏强;裴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兴市飞舟高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15/00 | 分类号: | D03D15/00;D03D13/00;D02G3/40;D02G3/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2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单向 织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单向织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碳纤维单向织物。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单向织物是指在一个方向上具有大量的纺织纱或无捻粗纱,而在另一方向只有少量并且通常是细纱,以便将布的抗拉性加在一个方向上的一种织物,广泛应用在航空工业、体育用品、医疗器械和建筑用增强预制件中;现有的单向织物,通常使用合成纤维,其中涤纶或丙纶纤维较为常见,然而这种单向织物的抗拉强度较差,化学稳定性也略有不足,使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拉强度较好,化学稳定性较高,使用较为广泛的碳纤维单向织物。
本实用新型的碳纤维单向织物,包括经向的碳纤维束和纬向的捆扎纤维丝,所述碳纤维束包括至少100根复合碳纤维丝,所述捆扎纤维丝沿纬向捆扎所述复合碳纤维丝,所述复合碳纤维丝由碳纤维长丝、对位芳酰胺纤维与聚酰胺纤维合股,所述碳纤维长丝的外表面由内至外还依次设置有热解碳涂层、碳化硅涂层和碳化钽涂层,所述捆扎纤维丝为涤纶或丙纶纤维,所述复合碳纤维丝之间通过糠酮树脂相互粘连。
进一步的,所述热解碳涂层的厚度大于0.5μm并小于1μm,所述碳化硅涂层的厚度大于1μm并小于2μm,所述碳化钽涂层的厚度大于1.5μm并小于3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包括经向的碳纤维束和纬向的捆扎纤维丝,碳纤维束包括至少100根复合碳纤维丝,捆扎纤维丝沿纬向捆扎复合碳纤维丝,复合碳纤维丝由碳纤维长丝、对位芳酰胺纤维与聚酰胺纤维合股,碳纤维长丝的外表面由内至外还依次设置有热解碳涂层、碳化硅涂层和碳化钽涂层,捆扎纤维丝为涤纶或丙纶纤维,复合碳纤维丝之间通过糠酮树脂相互粘连;碳纤维长丝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在碳纤维长丝的外侧依次设置有热解碳涂层(PyC)、碳化硅涂层(SiC)和碳化钽涂层(TaC),可以有效提高碳纤维的韧性,聚酰胺纤维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和触感,使得碳纤维单向织物具有良好的触感,涤纶或丙纶纤维具有良好的抗拉性能,可以有效地捆扎复合碳纤维丝,糠酮树脂可以有效提高碳纤维单向织物的抗拉伸性和弯曲性能,束间抗剪切性能也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碳纤维单向织物,包括经向的碳纤维束1和纬向的捆扎纤维丝2,碳纤维束1包括至少100根复合碳纤维丝3,捆扎纤维丝2沿纬向捆扎复合碳纤维丝3,复合碳纤维丝3由碳纤维长丝、对位芳酰胺纤维与聚酰胺纤维合股,碳纤维长丝的外表面由内至外还依次设置有热解碳涂层、碳化硅涂层和碳化钽涂层,捆扎纤维丝2为涤纶或丙纶纤维,复合碳纤维丝3之间通过糠酮树脂相互粘连;碳纤维长丝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在碳纤维长丝的外侧依次设置有热解碳涂层(PyC)、碳化硅涂层(SiC)和碳化钽涂层(TaC),可以有效提高碳纤维的韧性,聚酰胺纤维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和触感,使得碳纤维单向织物具有良好的触感,涤纶或丙纶纤维具有良好的抗拉性能,可以有效地捆扎复合碳纤维丝,糠酮树脂可以有效提高碳纤维单向织物的抗拉伸性和弯曲性能,束间抗剪切性能也较好,PyC、SiC和TaC涂层可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在碳纤维丝表面依次制备。
热解碳涂层的厚度大于0.5μm并小于1μm,碳化硅涂层的厚度大于1μm并小于2μm,碳化钽涂层的厚度大于1.5μm并小于3μm;这样,涂层的厚度较为合适,使碳纤维长丝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和韧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兴市飞舟高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宜兴市飞舟高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596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