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传热体安装托盘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60428.0 | 申请日: | 2013-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39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郭春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温馨时代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9/00 | 分类号: | F24D19/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华 |
地址: | 401121 重庆市渝北***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热 安装 托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装托架,具体涉及低温热水地板采暖或低温发热电缆地板采暖中,用于安装热水地暖管或发热电缆的安装托盘。
背景技术
低温辐射地板采暖系统主要分为低温热水辐射地板采暖和发热电缆辐射地板采暖两大类,其传热体分别是低温热水地暖盘管和发热电缆两种。
低温热水辐射地板采暖工作原理为:从锅炉出来的热水(热媒)通过主供热管道进入分水器总成,分水器总成由若干套支路分水器组成,支路分水器作为热水进入各个具体房间的分配器,其出口连接着进入各个房间的地暖盘管,热水通过地暖盘管传导热覆盖的混凝土蓄热层,而后以辐射热的形式加热室内空气达到采暖的目的,最后再通过回水管道和集水器总成回到锅炉循环加热。
发热电缆辐射地板采暖工作原理为:发热电缆铺设于混凝土蓄热层中,发热电缆导电后发热,传导热包覆的混凝土蓄热层,而后以辐射热的形式加热室内空气达到采暖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地暖盘管(或发热电缆)直接铺设于保温绝热层(XPS板或EPS板)表面,然后浇筑混凝土。由于地暖盘管(或发热电缆)不能与其覆盖的混凝土最大面积包覆(接触),无法实现最大效率传导热,就影响了地暖传热和升温的效果,故导致升温时间慢和热利用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托起传热体的传热体安装托盘,能够极大提高热传导效率,成本低,地暖传热和升温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传热体安装托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底衬托,在该底衬托上表面设置有凸台,在凸台上设置有固定钢网穿过的沟槽。
所述底衬托和凸台一体成型,其制作工艺简单,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所述凸台呈圆柱形,该凸台上表面设置的沟槽为“十”字形沟槽,该“十”字形沟槽将所述凸台上表面均分为四部分,每部分都开有一个用于安装托盘的安装通孔。
所述凸台内部设置有空腔,便于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用于安装地暖系统时安装在绝热层上表面,固定钢网的十字交叉部正好嵌入凸台上的沟槽中,如不使用钢网,则用U型卡钉将发热体(地暖管或发热电缆)固定在安装托盘上,U型卡钉的两个钉脚穿过托盘凸台上通孔后嵌入地面中。本实用新型的传热体托起地暖管或者发热电缆,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传热体安装托盘的作用,将传热体(暖通管或发热电缆)架空在保温绝热层上方,使发热体能够被混凝土蓄热层全包覆,实现高效率的热传导,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热利用率,地暖传热和升温的效果好。本托盘成本低,经济效益好,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至图4,从图上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传热体安装托盘的结构包括底衬托1,在底衬托1上表面安装有圆柱形的凸台2,底衬托1和圆柱形凸台2一体化注塑成型,在凸台2上设置有适于固定钢网穿过的“十”字形的沟槽3,该“十”字形沟槽将凸台2上表面均分为四部分,每部分都开有一个上下贯通的安装通孔4,安装时也可以用U型卡钉通过安装通孔4将该传热体安装托盘安装在保温绝热层的上表面,将传热体(地暖管或发热电缆)架空在保温绝热层上方,使发热体能够被混凝土蓄热层全包覆,实现最大效率传导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热利用率。地暖传热和升温的效果好。
在凸台2内部设置有空腔,这利于减小与保温绝热层接触的传热体安装托盘的面积,进一步减小热传递带来的损耗。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和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温馨时代暖通设备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温馨时代暖通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604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