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功率直流电机驱动控制电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63556.0 | 申请日: | 2013-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32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媛媛;张如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P7/29 | 分类号: | H02P7/29;H02H7/085 |
代理公司: | 无锡盛阳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7 | 代理人: | 顾吉云 |
地址: | 21402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功率 直流电机 驱动 控制电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控制领域,具体为一种大功率直流电机驱动控制电路装置。
背景技术
直流电机以其良好的调速特性和优异的控制性,具有调速平滑、调速范围广、过载能力强、可快频无级启动、制动和反转等特点,在机床、运输机械、机器人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为适应直流电机的使用需求,许多半导体厂商推出了直流电机控制专用集成电路,这种集成电路具有集成度高,外围电路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但也存在输出功率有限,大多不能满足大功率场合的需求,且对于大功率直流电机的驱动电路来说,其集成芯片价格也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功率直流电机驱动控制电路装置,其结构简单,运行稳定,抗干扰能力强,且成本低,特别适用于大功率、可靠性要求高的直流电机控制的场合。
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其包括上位机、微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位机与串口电平转换电路结构双向连接,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串口电平转换电路结构双向连接,稳压电路结构连接至所述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输出端分别连接至报警指示电路结构、继电器驱动电路结构、PWM控制电路结构的输入端,所述PWM控制电路结构的输出端连接H桥双极性驱动电路结构的输入端,所述H桥双极性驱动电路结构的输出端通过单刀双掷开关S的一触点连接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结构的输出端,所述单刀双掷开关S的另一触点连接电机M的输入端,所述电机M输出端通过电流反馈电路结构连接至所述微处理器。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采用单片机P87LPC768;所述串口电平转换电路结构包括串口芯片U1、电容C1、C2、C3、C4、C5,所述串口芯片U1采用芯片MAX3232,所述串口芯片U1的1、3脚接于所述电容C3的两端,所述串口芯片U1的4、5脚接于所述电容C5的两端,所述串口芯片U1的2脚连接所述电容C2后接电源5V,所述串口芯片U1的6脚连接所述电容C4后接地,所述串口芯片U1的16脚连接所述电容C1后接地,同时所述串口芯片U1的16脚接电源5V;
所述稳压电路结构包括5V稳压电路结构、12V稳压电路结构,所述5V稳压电路结构包括稳压器U2、电感L1、二极管D1、电容C6、C7、C8、C9,所述稳压器U2采用芯片LM2576-05,所述稳压器U2的1脚连接所述电容C6的正极、电容C7的一端,所述稳压器U2的1脚接电源12V,所述电容C6的负极、电容C7的另一端与所述稳压器U2的3、5脚均相连接后接地,所述稳压器U2的2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电感L1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稳压器U2的4脚、电容C8的一端、C9的正极均相连后接电源5V,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C9的负极连接后接地;所述12V稳压电路结构包括稳压器U3、电感L2、二极管D2、电容C10、C11、C12、C13,所述稳压器U3采用芯片LM2576-12,所述稳压器U3的1脚连接所述电容C10的正极、电容C11的一端,所述稳压器U3的1脚接电源24V,所述电容C10的负极、电容C11的另一端与所述稳压器U3的3、5脚均相连接后接地,所述稳压器U3的2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电感L2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与所述稳压器U3的4脚、电容C12的一端、C13的正极均相连后接电源12V,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电容C13的负极连接后接地;
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结构包括光电耦合器U4、二极管D3、继电器K1、电阻R1、电容C14,所述光电耦合器U4的1脚连接所述电阻R1后接电源5V,所述光电耦合器U4的3脚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继电器K1的一端、电容C1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继电器K1的另一端均接电源12V,所述电容C1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4的4后接地;
所述报警指示电路结构包括光电耦合器U5、发光二极管LED1、电阻R2、R3,所述光电耦合器U5的1脚连接所述电阻R2后接电源5V,所述光电耦合器U5的4脚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5的3脚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连接电源24V;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未经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635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