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接插式单相漏电保护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73673.5 | 申请日: | 2013-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515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梁刚;梁艺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刚 |
主分类号: | H01H71/08 | 分类号: | H01H71/08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金辉 |
地址: | 210046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插式 单相 漏电 保护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插式单相漏电保护开关。
背景技术
在供电线路中,配电箱用于控制供电,目前单相户内配电箱内设有一个电源总开关,电源总开关一般为2p电路器,在电源总开关的下游配接比较多的断路器,这些断路器的一端进线必须并联接入到电源总开关的输出端,但是电源总开关输出端的孔径是固定的,断路器的一端进线并联接入时,由于电线多,会造成接线困难或者接触不良等问题。实际施工时,电工们为了接线方便,经常将2~3个断路器的进线并联到一根线后,再接入到电源总开关的输出端,这样虽然电源总开关的输出端接入电线减少了,但是每根电线能够承载的最大电流有限,并联到一根线会增加这根线的通过电流,电流过大常会造成安全隐患。而且配电箱里面必须单独安装一个零线端子排,零线端子排要与配电箱金属外壳绝缘。连接线太多,给配电箱安装、维修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接插式单相漏电保护开关。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接插式单相漏电保护开关,包括漏电保护开关主体,所述漏电保护开关主体上延伸出导电的插脚。
进一步的,所述插脚为漏电保护开关主体延伸出导电的金属片。
进一步的,所述漏电保护开关底部设有卡扣。
进一步的,所述漏电保护开关的卡扣设置在底部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用在接插式单相配电箱底座上,接插式单相配电箱底座上的设有与插脚和卡扣相对应的接插孔和卡槽,使用时只要把漏电保护开关的插脚和卡扣对准接插式单相配电箱底座上的接插孔和卡槽,直接一推,然后用螺丝把插脚固定在接插孔中,漏电保护开关就直接固定住了,此时配电箱内只有总的进线和出线,没有其他多余的连接线,接插式漏电保护开关的设计便于配电箱的安装、拆卸、更换和维修,非常的简便、安全,而且连接线的大量减少,使配电箱整体更加美观。又由于单相配电箱上经常插接1p断路器和1p+N断路器,所以把漏电保护开关底部的卡扣设在一侧,大小、长宽与1p断路器、1p+N断路器上的卡扣相同,接插式单相漏电保护开关接插到接插式单相配电箱底座上时,占用一个卡槽并覆盖了临边的一个卡槽,在不更换配电箱底座的情况下,漏电保护开关、1p断路器和1p+N断路器可以随时互换,非常实用。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32、插脚,33、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接插式单相漏电保护开关,包括漏电保护开关主体,漏电保护开关主体上延伸出导电的金属片插脚32,漏电保护开关底部设有卡扣33,且卡扣33设置在漏电保护开关底部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用在接插式单相配电箱底座上,接插式单相配电箱底座上的设有与插脚32和卡扣33相对应的接插孔和卡槽,使用时只要把漏电保护开关的插脚32和卡扣33对准接插式单相配电箱底座上的接插孔和卡槽,直接一推,然后用螺丝把插脚32固定在接插孔中,漏电保护开关就直接固定住了,此时配电箱内只有总的进线和出线,没有其他多余的连接线,接插式漏电保护开关的设计便于配电箱的安装、拆卸、更换和维修,非常的简便、安全,而且 连接线的大量减少,使配电箱整体更加美观。又由于单相配电箱上经常插接1p断路器和1p+N断路器,所以把漏电保护开关底部的卡扣33设在一侧,大小、长宽与1p断路器、1p+N断路器上的卡扣33相同,接插式单相漏电保护开关接插到接插式单相配电箱底座上时,占用一个卡槽并覆盖了临边的一个卡槽,在不更换配电箱底座的情况下,漏电保护开关、1p断路器和1p+N断路器可以随时互换,非常实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刚,未经梁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736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