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局部耐烧蚀型并联间隙防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73759.8 | 申请日: | 2013-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63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林盛强;胡诗;郭建钊;邱添;胡志忠;吴仰芳;李萌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泉州电业局 |
主分类号: | H01T4/10 | 分类号: | H01T4/10;H01T4/08;H01B17/46;H01B17/48 |
代理公司: | 福州展晖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1 | 代理人: | 林天凯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局部 耐烧蚀型 并联 间隙 防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架空输电线路的防雷装置,特别是一种局部耐烧蚀型并联间隙防雷装置。
背景技术
架空电力线路多处于旷野,易遭受雷击发生绝缘子串闪络,闪络后通过的工频续流电弧可达几千安至几十千安,引起绝缘子损坏和导线断线等事故,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在国外,并联间隙作为一种金具,被广泛用于保护架空电力线路绝缘子串和导线,尤以美国、瑞典、日本等国家用得最为广泛。我国近年来也开展了对并联间隙的应用研究。
并联间隙的结构为装设在绝缘子串上、下两端的一对金属电极。由于并联间隙的气隙长度小于绝缘子串的气隙长度,线路遭受雷击时,并联间隙先于绝缘子串闪络,使得后续的工频电弧在两个金属电极间燃烧,从而保护了绝缘子串和导线。
经过数次工频电弧的燃烧后,普通并联间隙的气隙距离会变大,导致并联间隙和绝缘子串的绝缘配合劣化,使得并联间隙防雷装置不能有效地保护绝缘子串和导线,降低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不仅能保护绝缘子串和导线,且提高了并联间隙的使用寿命的局部耐烧蚀型并联间隙防雷装置。
一种局部耐烧蚀型并联间隙防雷装置,所述的并联间隙防雷装置包括有分别连接在在绝缘子串上、下两端的上、下两个电极,所述的上、下电极分别由固定端及气隙端两部分构成,所述的气隙端与固定端或为一体式结构,或为分体式连接在一起的结构,所述的气隙端为耐烧蚀型材料构成,且上、下电极气隙端之间的气隙长度小于绝缘子串的气隙长度。
这种结构的并联间隙防雷装置,由于上、下电极气隙端之间的气隙长度小于绝缘子串的气隙长度,这样当线路遭受雷击时,由于并联间隙防雷装置的并联间隙先于绝缘子串闪络,使得后续的工频电弧在上、下电极的间气隙端燃烧,从而保护了绝缘子串和导线,同时由于上、下电极的气隙端由耐烧蚀材料制成,使得气隙端之间的气隙长度不易因为电弧烧蚀而变大,从而提高并联间隙防雷装置的使用寿命。
所述的上、下电极气隙端的末端为球冠形状。
将上下电极气隙端的末端制成球冠形状,这样可降低上、下电极气隙之间的放电,提高它们的使用寿命。
所述的气隙端的材料为钨铜合金。
所述的固定端的材料为结构碳素钢。
所述的气隙端与固定端之间为两部分构成,两者之间采用活动可拆卸的连接。
所述的气隙端与固定端之间采用螺纹连接件进行连接。
综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局部耐烧蚀型并联间隙防雷装置,不仅能起到保护绝缘子串和导线的作用,同时还能延长并联间隙防雷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线路绝缘子串为3片玻璃绝缘子片时,35kV架空配电线路并联间隙防雷装置的外形图。
图2为并联间隙防雷装置上电极的固定端电极。
图3为并联间隙防雷装置上电极的气隙端电极。
图4为并联间隙防雷装置下电极的固定端电极。
图5为并联间隙防雷装置下电极的气隙端电极。
标号说明 1 绝缘子串 2上电极固定端 3上电极气隙端 4下电极固定端 5 下电极气隙端 6 碗头挂环 7 球头挂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并联间隙防雷装置,所述的并联间隙防雷方法为在绝缘子串的上、下两端连接上、下电极,所述的上、下电极分别由固定端及气隙端两部分构成,所述的气隙端与固定端采用螺纹连接件连接,所述的气隙端由耐烧蚀材料构成,且上、下电极气隙端之间的气隙长度小于绝缘子串的气隙长度。所述的上、下电极气隙端的末端为球冠形状。所述的气隙端的材料为钨铜合金。所述的固定端的材料为结构碳素钢。
图1是35kV架空输电线路并联间隙防雷装置的外形图。其中绝缘子串1由3片玻璃绝缘子组成,上电极气隙端末端到绝缘子串中心线的距离用a表示,上电极气隙端电极长度用b表示,下电极气隙端电极长度用c表示,并联间隙上电极气隙端和下电极气隙端的气隙距离用d表示,绝缘子串的气隙长度用e表示,下电极气隙端末端到绝缘子串中心线的距离用f表示。上电极气隙端电极与水平线夹角用θ表示,下电极气隙端电极与水平线夹角用β表示。装置的外形尺寸如表1所示。上电极2、3和下电极4、5的直径在10~20mm之间。
表1 并联间隙几何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泉州电业局,未经国家电网公司;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泉州电业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737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检修电源箱
- 下一篇:液压抓斗的高承拉电缆电气传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