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变电站智能化组合式接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74484.X | 申请日: | 2013-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29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张青柏;唐兆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连云港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1/16 | 分类号: | H02B1/16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电站 智能化 组合式 接地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电站基础设施领域,特别是一种变电站智能化组合式接地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变电站逐步推广实施,变电站顺控操作的要求、对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要求,准确判断一次设备的状态(有电、无电、接地)是基础,现有的验电接地装置存在问题较多,如:判断接地线是否挂接牢靠,仅通过接地锁的辅助接点,至于导体端是否挂接则无法判断;接地线挂接完成后,检修或其他人员可自行拆解且无任何提示报警或强制措施;现有的验电接地装置在不验电的情况下,只要满足条件是可以打开的;现有的接地电磁锁仅可以挂接一组接地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验电接地状态可靠性高、安全性高且具有程序化和智能化的变电站智能化组合式接地装置。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变电站智能化组合式接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依次连接的地线夹、第一导线连接器、接地线、第二导线连接器、接地插头和接地电磁锁,所述接地线夹夹口端设置有第一微动开关,所述接地电磁锁内设置有验电插座、接地插座和自锁装置,其中验电插座包括插座总成和底端设置的第二微动开关;接地插座包括插座总成和底端设置的第三微动开关;自锁装置包括在接地插座两侧对称设置的电磁感应总成和电磁感应总成两侧分别套有的铁杆,铁杆一端伸入接地插座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变电站智能化组合式接地装置具有验电接地状态可靠性高,安全性能好,保证了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2)本实用新型一种变电站智能化组合式接地装置具有程序化和智能化,使现场操作人员操作规范化。
(3)本实用新型一种变电站智能化组合式接地装置的每个操作点状态监视可靠,可以把验电接地等状态信息输出给其他系统,具有适应性和开放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变电站智能化组合式接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变电站智能化组合式接地装置中接地电磁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变电站智能化组合式接地装置中接地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接地线夹1、第一导线连接器2、接地线3、第二导线连接器4、接地插头5和接地电磁锁6、第一微动开关7、验电插座8、接地插座9、第二微动开关11、第三微动开关12、电磁感应总成13、铁杆14、凹槽15、螺帽16、凸台17、主电路板18、螺纹19。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一种变电站智能化组合式接地装置,如图1、2和3所示,包括接依次连接的地线夹1、第一导线连接器2、接地线3、第二导线连接器4、接地插头5和接地电磁锁6,所述接地线夹1夹口端设置有第一微动开关7,所述接地电磁锁6内设置有验电插座8、接地插座9和自锁装置,其中验电插座8包括插座总成和底端设置的第二微动开关11;接地插座9包括插座总成和底端设置的第三微动开关12;自锁装置包括在接地插座9两侧对称设置的电磁感应总成13和电磁感应总成13两侧分别套有的铁杆14,铁杆14一端伸入接地插座9内。
优选地,所述接地插头5为条形状,接地插头5一端依次设有三个环绕一周的凹槽15,接地插头5另一端设有固定螺帽16。
优选地,所述接地插座9靠近微动开关12一端依次设有三对凸台17,接地插座9另一端伸出接地电磁锁6外,表面设有螺纹19。
优选地,所述接地电磁锁6内设置有主电路板18,主电路板18上包括允许接地线回路、允许拆解回路、自保持回路、报警信号回路。
优选地,所述接地线夹1采用矩形接地线夹或圆形接地线夹。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线连接器2和第二导线连接器4采用4~12芯导线连接器。
优选地,所述接地线3采用6-12芯0.5平方毫米的电缆。
优选地,所述接地电磁锁6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接地插座9。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连云港供电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连云港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744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