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有矩形截面弹性密封圈的剖分式机械密封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74530.6 | 申请日: | 2013-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631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群;黄志坚;周国忠;虞培清;傅广馀;章志耿;杜佐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长城减速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34 | 分类号: | F16J15/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19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矩形 截面 弹性 密封圈 分式 机械 密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机械密封,更具体地说,是剖分式机械密封。
背景技术
机械密封作为转动轴向封闭容器内传递动力的同时保持其封闭状态的一种手段被广泛应用,比如反应釜作为封闭容器是石油化工等行业的重要设备,是整个化工工艺流程的主要生产装置之一,其旋转轴机械密封装置是反应釜乃至整个工艺流程可能发生故障最频繁的部位之一,一旦密封发生故障需要检修时,整体式机械密封装置拆卸麻烦、维修周期长,因此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开发剖分式机械密封,以求在不拆卸轴上零部件的情况下完成机械密封件的更换。目前存在的剖分式机械密封对O形密封圈采用搭接或插口的方式,或借助粘结进行连接取代整体式机械密封的O形密封圈。对于弹性密封圈这种连接方式仍然有瑕疵显然不是稳定和牢靠的连接方案,特别是动环O形密封圈工作时需要轴向循环窜动,这种连接就更难保证其连接和密封可靠性,发明人曾在此前的技术改进方案中采用两个环状O形密封圈各自形成半圆后在剖分面靠拢贴合形成整体弹性密封圈密封,该发明专利号为ZL200910208462.1,虽然可靠性和密封性相对有所改善,但是对加工成本和安装操作都带来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矩形截面弹性密封圈的剖分式机械密封,改变传统O形弹性密封圈一成不变的结构,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而且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带有矩形截面弹性密封圈的剖分式机械密封,包括静环座法兰、安装在静环座法兰中上部的静环、静环外部的静环密封圈、位于静环上方的动环、动环内部的动环密封圈和动环上部用来稳固动环的动环座等,其中易损件静环、动环均做成中心对开件,易损件静环密封圈和动环密封圈为矩形截面弹性密封条通过两端部搭接形成,与搭接面垂直的两个面之间宽度各处相等。在安装维修更换静环、动环、静环密封圈、动环密封圈时,将形成静环密封圈和动环密封圈的矩形截面弹性密封条的两端部搭接部分做成厚度向端头逐渐变小使其形成坡度,安装过程中,与搭接面垂直的两个面径向安装,分别贴靠在与静环密封圈或动环密封圈配合件的内柱面和外柱面,搭接结构在轴向重叠,这种结构保证了静环密封圈或动环密封圈的环状连续性、各处径向弹性变形量相等,并允许静环密封圈或动环密封圈少量伸缩,密封的压力方向在轴向,正好使得搭接面自然贴合,压力增加,贴合力随之增加,所以密封效果会自然保持良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在安装维修更换静环、动环、静环密封圈、动环密封圈时,将形成静环密封圈和动环密封圈的矩形截面弹性密封条的两端部搭接部分做成厚度为密封条整体截面厚度的一半而形成台阶,两端搭接后的总厚度等于密封条整体截面的厚度,安装过程与前述相同,这种结构同样保证了静环密封圈或动环密封圈的环状连续性、各处径向弹性变形量相等,并允许静环密封圈或动环密封圈少量伸缩,密封的压力方向在轴向,正好使得搭接面自然贴合,压力增加,贴合力随之增加,所以密封效果会自然保持良好。
以上介绍了矩形截面弹性密封条通过两端部搭接形成静环密封圈和动环密封圈实现密封的例子,类似的方法形成密封圈实现密封的结构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整体式机械密封改进成剖分式机械密封时,矩形截面弹性密封条借助端部搭接结构形成的静环密封圈和动环密封圈允许少量伸缩不影响其连续性和径向变形量的一致性,搭接面借助所要密封的容器压力自然贴合,保证了密封效果,而且加工制造简单易行,实现了在不拆卸轴上零部件的情况下完成机械密封易损部件的维修更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带有矩形截面弹性密封圈的剖分式机械密封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从图1中选出静环、静环密封圈、动环、动环密封圈部分的纵向截面图。
图3是从图1中选出静环、静环密封圈、动环、动环密封圈部分的侧面视图。
图4示意地表示形成静环密封圈和动环密封圈的矩形截面弹性密封条的两端部搭接部分做成厚度为密封条整体截面厚度的一半而形成台阶的结构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长城减速机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长城减速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745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