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远红外智能取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75450.2 | 申请日: | 2013-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099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陈孟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孟春 |
主分类号: | F24D13/02 | 分类号: | F24D13/02;F24D1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5009 福建省宁德***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智能 取暖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远红外智能取暖器。
背景技术
现有市面上常见的取暖器是油汀。它是将电热管安装在散热片的腔体内部,在腔体内电热管周围注有导热油。当接通电源后,电热管周围的导热油被加热、升到腔体上部,沿散热管或散热片对流循环,通过腔体壁表面将热量辐射出去,从而加热空间环境。被空气冷却的导热油下降到电热管周围又被加热,开始新的循环。
该取暖器的最大特点是所散发的热量较大,即使在突然停电的情况下,也会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同时它不产生任何有害气体,无电器运行噪声,适合卧室和客厅使用。电热油汀取暖器的表面温度较低,一般不超过85℃,即使触及人体也不会造成灼伤,适合于人体有可能直接碰触的场所取暖。
虽然油汀取暖器具有上述优点,但同样地它也具有一些缺点,例如在使用电热油汀时,务必直立摆放,因为它是通过下端的发热管对周围的导热油进行加热,使导热油在导流管内流动来传递热量的。如果倒放、平放或斜放,则会造成空烧,烧坏发热管。又如油汀取暖器的预热时间较长,并且功率过大,电表容量小或电压低的家庭不能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红外智能取暖器,该取暖器具有结构简单,预热时间短,使用方便,造价低廉,安全可靠,低碳健康,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重量轻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在于:一种远红外智能取暖器,它包括并排的若干个散热片、安装在散热片前端的电控箱和位于散热片内的发热体,所述散热片的上部铰接有一对便于提携和挂置衣物的手柄,所述散热片下部设置有底座,所述电控箱上设置有用于控制这些散热片发热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控制模块,显示模块,按键模块,室温采样热敏电阻,散热片温度采样热敏电阻,全功率与半功率切换模块以及发热体组;所述发热体组由若干个散热片中的发热体并联构成,所述发热体还分别串联有超温保护热敏开关;所述全功率与半功率切换模块包括相互并联的常闭式温度开关和半功率控制二极管;所述控制模块的全功率输出端与发热体组、全功率与半功率切换模块和控制模块的公共端顺序连接,构成回路;所述控制模块的半功率输出端也连接在发热体组上;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有按键模块、室温采样热敏电阻和散热片温度采样热敏电阻,所述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有显示模块。
进一步,这些散热片的上侧部之间穿设有连接管,以利定位和固定散热片,所述手柄包括两个摆臂和上横杆,所述摆臂具有较长臂和较短臂,所述较长臂和较短臂的连接部铰接在散热片上,所述上横杆连接在两个摆臂的较长臂活动端之间,所述较短臂活动端抵在连接管的下侧。
该远红外智能取暖器还包括一用于放置待烘干衣物的置物平台板,所述置物平台板的两端具有弧形槽,便于搭置在一对手柄的上横杆上。
进一步,相邻的散热片下侧部之间夹设有槽状体,以利定位和固定散热片,使其可以等距并排;所述槽状体内穿设有穿线管。
进一步,上述底座经箍筋和螺母可拆连接在槽状体上,所述箍筋的一端为钩状体,该端部钩在底座一侧的安装孔上,所述箍筋的中部呈半弧形,所述箍筋的另一端部穿过底座另一侧的安装孔上,且该端部上设置有外螺纹,以利通过螺母将其锁紧。所述底座下侧设置有橡胶脚垫。
进一步,上述散热片由两散热薄板和位于两散热薄板之间的发热体构成,所述两散热薄板为铝合金散热片或铁质散热片,所述发热体为电热膜或碳纤维发热线,其中之一的散热薄板上设置有用于容纳发热体的凹槽,所述两散热薄板的周部焊接。当然为了加固两散热薄板的连接,并使其相互贴合,可以在两散热薄板选取几点进行点焊。需要注意的是:点焊的位置必须避开碳纤维发热线。
进一步,为了降低制造成本,所述控制模块的全功率输出和半功率输出是通过简单的、低成本的元器件实现,例如通过继电器和电抗器实现的。
进一步,为了降低制造成本,所述显示模块为数码管。为了实现简单地控制调节,所述按键模块包括开机键、设置键、加键和减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孟春,未经陈孟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754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