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75838.2 | 申请日: | 2013-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12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朱文光;刘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煊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04 | 分类号: | C02F1/04;C02F10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郑自群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水 淡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海水淡化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海水回收装置,主要为水力透平式(或离心式)配合一反渗透系统,水力透平式能量回收装置由安装叶轮的水泵侧和安装透平转子的透平侧组成,叶轮和透平转子间通过一根中心轴相连接。反渗透系统排出的高压浓海水驱动透平转子把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轴功),通过中心轴把机械能传递水泵侧的叶轮,叶轮再把机械能转换为压力能,对进入反渗透系统的海水实施增压。由于水力透平式能量回收装置采用离心式原理,同时经过“压力-能轴功-压力能”两步转换过程,由于海水含盐量高、硬度高,对设备腐蚀性大,而且水温季节性变化较大,工程投资和能耗也高得多,能量回收效率相对较低,且获得的淡水的量也相对较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能量利用率高、回收量大的海水能量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海水淡化装置,包括:一压力往复器;一往复泵,所述往复泵固设于所述压力往复器下方,所述往复泵具有一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一活塞杆,所述活塞杆水平设置并伸出所述第一腔体,所述活塞杆上固设一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的外边缘抵接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所述压力往复器根据所述第一活塞左右两侧的压力推动所述活塞杆做左右方向上的往复运动;二分离器,分别设置于所述往复泵左右两端,所述分离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壁和一第二侧壁,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一第三侧壁,以及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一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位于第三侧壁内,所述第四侧壁的内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围成密闭的一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中设置一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连接所述活塞杆的一端,所述第三侧壁的内壁、第四侧壁的外壁和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围成密闭一第三腔体,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一海水单向阀和一浓海水限位阀,所述海水单向阀、浓海水限位阀均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四侧壁上设有用以和所述第三腔体连通的一蒸汽单向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一密封盖,二所述密封盖上分别设有一第一开口部和一第二开口部,所述密封盖的中心位置贯设一通孔,所述活塞杆穿设于所述通孔并露出所述密封盖。
更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中设置一防水圈,所述防水圈的外壁与所述通孔内壁紧密接触,所述活塞杆插置于所述防水圈中。。
更进一步地,所述压力往复器具有一换向阀、一进水口和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开口部对应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二开口部对应所述出水口,所述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之间分别设置一第一压力测试部和一第二压力测试部,所述换向阀根据所述第一压力测试部和所述第二压力测试部之间的压力差,将所述进水口转换为与所述第二开口部连通,所述出水口转换为与第一开口部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换向阀包括一第一信号孔和一第二信号孔,所述第一信号孔和所述第二信号孔分别对应并连接所述第一压力测试部和所述第二压力测试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力测试部与所述第一开口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活塞的厚度,所述第二压力测试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活塞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呈中空的圆柱状,所述第四侧壁的外壁面设置多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位于所述第三腔体中。
进一步地,所述海水单向阀上设置一海水雾化器。
进一步地,所述浓海水限位阀上设置一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侧壁上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一淡水口,且所述第三侧壁的外侧设有一隔热层。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活塞连接所述活塞杆的一端,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一海水单向阀和一浓海水限位阀,所述海水单向阀、浓海水限位阀均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四侧壁上设有用以和所述第三腔体连通的一蒸汽单向阀。所述分离器具有一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借由压力往复器推动往复泵中的活塞杆左右运动,活塞杆带动第二腔体中的第二活塞在左右方向做往复运动,以调节第二腔体中的压力,使海水在第二腔体中蒸发、再进入第三腔体中冷凝,进而得到淡水,这样海水的处理量就是一般设备的两倍,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淡水的生产效率。
2、所述所述第三侧壁的外侧设有一隔热层,防止热量从所述第三侧壁流失到外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煊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煊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758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风降噪结构及电动客车
- 下一篇:车辆驾驶室无盲区系统及其车辆